下载此文档

娃哈哈的成长.doc


文档分类:管理/人力资源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娃哈哈的成长1987年5月1日,娃哈哈前身——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于杭州市清泰街160号悄然成立,多年后的中国产业巨子就此起步。当时,经销部仅三名员工——创始人宗庆后及两名退休教师,14万元流动资金,没有任何固定资产。校办企业经销部主要向杭州上城区各小学供货,批发销售文具纸张、饮料等日常用品。不久,企业开始经销当年火爆的保健食品“中国花粉口服液”,后来引进了一条简单的“灌装”生产线,为“中国花粉口服液”做配套加工,赚取微薄的加工费。1988年,得知“中国花粉口服液”可能存在激素,本着对顾客负责的态度,宗庆后停止经销该产品;同时,鉴于保健食品行业存在着很大的市场商机,宗庆后果断地从普通的小经销商转型为保健食品生产商。1988年年中,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成立,“娃哈哈”品牌正式诞生。同年8月,娃哈哈儿童营养口服液上市。凭借着精确的市场定位、超前意识的广告效应——“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儿童营养口服液两年之内红遍了中国,娃哈哈淘了第一桶金。1990年,仅一项产品,娃哈哈的销售额就近亿元,利税近3000万元,在当年的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中排名第85位。创业才三年的娃哈哈“意外”的成为浙江省的利税大户、蓝筹企业,此后的娃哈哈一直都是各类工业企业排名的“常客”。小鱼吃大鱼1991年,仅100余人的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在杭州市政府的牵头下,进行了“小鱼吃大鱼”的尝试,以8000多万元的代价有偿兼并了2000多人(包括700多名退休职工)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该厂当时情况为资不抵债、经营陷入严重的困境,这既解决了当时供不应求的娃哈哈口服液的生产场地、熟练工人缺少等问题,同时也承揽了罐头厂近7000万元的债务,解决了2000多人的就业问题,一举多赢。1991年年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在娃哈哈营养口服液持续畅销的同时,宗庆后敏锐地感觉到保健食品生命周期的短暂性,难以长期持续发展,再次果断地由保健食品转型为食品饮料生产制造商。1991年年末,娃哈哈果奶(儿童乳饮料)上市,凭借着“妈妈我要喝,娃哈哈果奶”的广告效应及产品质量,产品很快畅销到大江南北。随后,宗庆后根据原杭州罐头厂的研发经验、生产资源推出了八宝粥、银耳燕窝等罐头食品及与外商合资生产的娃哈哈平安感冒液,前者销量也不错,目前仍居国内市场第一位;后者维持艰难,银耳燕窝等罐头食品几年后淘汰。“销地产”布局1994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对口支援三峡移民建设,娃哈哈在重庆市涪陵以“移民经费与移民任务总承包”的改革思路,与当地政府各出资4000万元,兼并了当地三家特困企业,组建了娃哈哈涪陵有限公司,这是娃哈哈在外省成立的首家子公司。娃哈哈以成熟的产品、成熟的技术、成熟的市场,辅以雄厚的资金实力,使涪陵公司一举打开僵局,产值、利税连年快速增长,娃哈哈系列产品在西南市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娃哈哈涪陵公司成为了三峡库区最大的对口支援企业之一,跻身于重庆市工业企业的50强。尝到“销地产”甜头的娃哈哈,自此开始了全国“销地产”生产力的布局,至2007年,有100多家子公司分布在全国各地(包括39家与达能合资的公司)。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娃哈哈的许多生产型子公司设在如湖北宜昌、湖北红安、四川广元、吉林靖宇等落后、贫困地区,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娃哈哈的对口支援、对口扶贫工作以及“销地

娃哈哈的成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