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在儒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一)曾子是继孔子之后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2017海峡两岸(嘉祥)曾子思想暨礼孝文化研讨会在曾子故里嘉祥举办,海峡两岸49位专家学者参加,提交论文47篇。这些文章会陆续在此公众号发表。今天推送的是来自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谢耀亭教授的论文《论曾子在儒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分三次推送。论曾子在儒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一)摘要:曾子在儒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自古以来便受到肯定与重视,尤其是清代以前的学者认为,在孔门弟子中,传播儒学最为重要的两位,便是子夏与曾子。曾子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唐宋以来一再被重视。近些年来,新材料的出土,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曾子与《大学》的关系,《大学》为曾子一系儒者的作品,进一步回证了曾子与思孟学派的联系,以及曾子在道统中的地位。新材料的发现,可以看到孔子去世后,儒学的分化非常剧烈,孔门弟子对儒学的传播,也各尽其力。在战国前中期,思孟学派是儒学的主流,曾子上承孔子,下启思孟学派,对儒家心性之学的深化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新材料的发现,也使曾子在儒学史上的地位更加突显。关键词:曾子;战国儒学;思孟学派首创于孔子的儒家学派,在孔子生前死后,情形大为不同。孔子生时,以其为核心,形成一个非常有凝聚力的学派;及其死后,其后学没有一个似孔子而作为学派的核心,遂四分五裂,散于四方。此种情形,作为一个学派,未免不是一桩憾事,但对于一派之学说,又未免不是一桩幸事。孔门弟子的分散,使原始儒学向各个不同方向纵深发展,使得儒学更臻完善,影响更加显著。在儒学的传播过程中,孔门众多弟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曾子便是一位在儒学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孔门重要弟子。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以为(曾子)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后世尊曾子为“宗圣”,配享孔庙。一、新材料出土前学界对曾子的认识孔门弟子之多,为不争之事实。其来源几乎遍及当时各诸侯国,尤以鲁为最。孔子卒,弟子传其学于四方。在孔门弟子中,最初对儒学的传播贡献突出者至少有子夏、曾子、子张、子游、漆雕开、澹台灭明等。但随着时代及环境的变化,子张、子游、漆雕开、澹台灭明等所传之学在后世无并无重大影响。此种现象,原因有二:一是其无著作,或有而亡佚。一是其弟子中无突出表现者。无著作,后世则不能观其学;弟子无突出表现者,则不能对其学说进行继承、批判、总结和发扬,以至于其思想为他派所吸收而不彰或趋于消亡。汉代之后的儒者,在对众多孔门弟子在儒学传播中的贡献评价中,独推子夏与曾子,子夏、曾子皆有著作,虽曾有亡佚,但各有大批弟子,且弟子及其后学有突出者。荀子、孟子又受到他们的影响,而荀、孟又与后世儒学发展的格局息息相关,这就奠定了子夏、曾子在儒学史中的地位。清人陈玉澍在《卜子年谱自序》中说:“吾尝谓:无曾子则无宋儒之道学,无卜子则无汉儒之经学。宋儒之言道学者,必由子思、孟子而溯源于曾子;汉儒之言经学者,必由荀、毛、公、谷而溯源于卜子。是孔子为宋学、汉学之始祖,而曾子、卜子则为宋学、汉学之大宗也。”[1]陈氏所述的儒学传承源流,似还有考证的必要,但其可以代表传统儒学的一般看法,能反映汉、宋诸儒的认识:子夏对汉学,曾子对宋学的贡献是孔门其它弟子无法比拟的。古代儒者对曾子
曾子在儒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