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到19世纪为止,人类已发现了60多种元素。但是这200年里,化学的理论知识极其匮乏。所以,人们对于这些已知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不甚了解。1828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赖纳敏锐的觉察到一些已知元素在某些化学性质上有递变规律可循。他称之为“三元素组”。不过,他虽开启了寻找元素间规律的先河,但揭示的规律还非常有限,难以让人信服。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就按原子量大小,将每八个元素为一组进行排列,取名为“八音律”。门捷列夫首先像纽兰兹那样,把已知的63种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横向排序。然后再根据各个元素的原子价态性质,作出调整。为了方便尝试排列,他就把每一个元素都用一张方形卡牌来表示。这些卡片上都清楚地标上元素符号、原子量、元素性质及其化合物等信息。自那以后,他就像着了魔一样卡片不离手,无论是吃饭睡觉都要摆弄一下。据说有一次,门捷列夫连续工作了三个昼夜,在书桌上睡着了。在他的梦中,居然出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元素表,上面还有一些小空格。一觉醒来,门捷列夫顿悟,或许那些小空格上,正是尚未被人类发现的元素啊!就这样,门捷列夫把已知的63种元素排列好。再根据周期律大胆地对4个位置的元素作出预言,分别称为“类铝”“类硼”“类硅”“类锰”。1869年3月,34岁的门捷列夫,发表了《元素性质与原子量的关系》这一论文,正式向俄罗斯化学学会阐释自己的元素周期律。1871年门捷列夫的第二张周期表 当时的大多数人都说他异想天开,毕竟发现一种元素就可以耗尽多位科学家的一生。而门捷列夫一次性预言了多达4种的未知元素,甚至连原子量和性质都计算好,实在太不可思议。所以,根本没人相信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就连他的导师都劝他不要再“不务正业”。1875年,人们发现了新元素镓。整个化学界为之惊叹,不单因为它是新元素,更多的是它竟然就是门捷列夫预言的“类铝”。新元素镓的各种物化性质和数据,都和门捷列夫的预言完美贴合,甚至连镓将会由光谱发现都被一一猜中。门捷列夫这一伟大预言的首次证实,让科学家们开始瞥见元素周期表背后的光辉。之后的十年,在元素周期表的指导下,“类硼”(钪元素)“类硅”(锗元素)等相继被发现。这也意味着,原本较盲目的元素的研究、新元素的探索,都将变得有迹可循。终身努力,便成天才。——德米特里·门捷列夫除了在化学方面功勋显著外,他的研究还广泛涉及各个方面。如气体定律、气象学、石油工业、农业化学、无烟火药、度量衡等领域,他都不同程度地做出了贡献。他一生为人类留下了431篇著作,其中包括物理化学著作106篇,化学著作40篇,物理著作99篇,地球物理著作22篇,工业技术著作99篇,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著作36篇。
元素周期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