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名词解释简答————————————————————————————————作者:————————————————————————————————日期: 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特点:(一)分项课征、分项定律。我国个人所得税将个人的各种所得分为11项,分别适用不同的费用扣除规定、不同的税率、不同的期限,采用不同的计税方法。(二)费用扣除较宽。由于我,而且费用的开支项目多,所以,税法本着从宽、从简的原则,采取定额或定率两种方法扣除法定费用。三)计算简便个人所得税的法定费用采取总额扣除法,免去了对个人实际生活费用支出逐项计算的麻烦,使计算较为简便。::1)分类所得税制。是将所得按其来源分为若干类型,就每一所得分别按照比例税率征税。在征收上采用源泉课征法。其优点是能够控制税源、防止偷税等;缺点是不能充分体现纳税人的纳税人的纳税能力。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采用之。2)综合所得税制。是综合纳税人的不同来源的所得进行课税。在征收上采用申报法,其优点是能够充分体现纳税人的纳税能力,缺点是不能源泉控制,防止偷漏税款难度较大。3)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是就纳税人有连续来源的各类所得,按比例实行源泉课税,再对纳税人全年各种来源的所得,总额达到某一定额以上的综合课税。它既能体现量能负担的原则,也有利于防止偷税等行为的发生。作用正确处理政府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实现政府的经济权益,稳定个人的税收负担。缩小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调节社会的总需求,保持经济的稳定。纳税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虽无住所但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以及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但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包括:中国公民、个体工商户、外籍个人、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等。征税对象及计算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所得额=月工资、薪金收入-3500元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成本+费用+损失+准予扣除税金)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应纳税所得额=个人全年承包承租经营收入总额-每月3500×12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劳务报酬所得应纳税所得额:(1)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800元(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1-20%)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稿酬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方法与劳务报酬相同应纳税所得额:同上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1-30%)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应纳税所得额:同上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纳税所得额:每次取得的收入额,不得从收入额中扣除任何费用。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20%财产租赁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每次(月)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准予扣除项目-修缮费用(800元为限)-800元每次(月)收入超过4000元的:应纳税所得额= [每次收入额-准予扣除项目-修缮费用(800元为限)]×(1-20%)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20%或10%)财产转让所得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财产原值-合理费用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偶然所得应纳税所得额=偶然所得以个人每次取得的收入额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应纳税所得额=偶然所得以个人每次取得的收入额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20%)扣除捐赠款的计税方法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800元(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1-20%)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捐赠扣除限额=应税所得额×30%允许扣除的捐赠额=实际捐赠≤捐赠限额的部分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允许扣除的捐赠额)×适用税率税率适用比例税率20%: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转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劳务报酬所得个人所得税税率表级数每次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元)1不超过200002002超过20000~500003020003超过50000407000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税率表级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含税级距不含税级距(%)扣除数1不超过1500元的不超过1455元的302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超过1455元至4155元的部分101053超过4500元至9000元的部分超过4155元至7755元的部分205554超过9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
个人所得税名词解释简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