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北魏汉化改制摘要:北魏拓跋部的文化或者说政治变迁,它是在主动选择的,一直是在冲突中进行的,这种冲突的内在原因是经济模式的不同,突出反映在在文化冲突上,集中表现在政治斗争中。所谓中原世族和代北大族的冲突,实际上也是文化冲突的反映,是中原先进文化的优越性和拓跋部传统草原文化传统性的斗争,这种斗争在政治上又变成“得势”与“失势”上的激烈碰撞。关键词:北魏汉化改制;斗争孝文帝从平城迁都到洛阳是否标志着文化转变和政治革新的胜利,这要打上一个问号。就像逯先生在其大作《从平城到洛阳――拓跋文化转变的历程》一书序中写道的“研究拓跋魏和汉文化直接接触过程中,在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不同的问题,不过,最后仍然无法得到肯定的结论。因为无法确定对拓跋部族本身文化而言,这种变迁的结果是圆满或是悲剧性的。”虽然这一系列事件是少数民族汉化的积极实践,但是对于拓跋部而言,都平城的一世纪里,拓跋部繁荣进取,然而都洛阳后的四十年便政权丧落,这里总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一、文明积累方式不同是改制的重要原a因北魏王朝是拓跋部建立的,拓跋部是由一支由多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魏书》当中记载: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拓跋部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畜牧迁徙”、“射猎为业”说明拓跋部是以游牧和畜牧业为生的经济模式。很显然这样的一支游牧部落它的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它在前秦淝水之战后的颓势下,迅速向南发展,与公元386年建立北魏王朝,仅仅用了十年多一点时间就打下了平城,建立了第一个国都。北魏君臣励精图治,于太延五年(439年)统一了北方。进军中原,一统天下这是形势的必然。早在道武帝时,道武帝“巡登台榭,遍览宫室,将有定都之意”,1就想在东方的邺城建都,可见魏统治者被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经济实力所吸引,希望本部族能有转变,建立起与中原民族一样的中央王朝。在王朝的建立过程中还不是直接师从中原文明,倒是深受汉化影响的慕容氏帮了拓跋氏一个大忙。其实北魏王朝的一系列还并不完善的典章制度是来源于慕容氏的。皇始二年,拓跋率兵征讨慕容宝,攻破中山,“所署公卿、尚书、将吏、士卒降者二万馀人”,“皇帝玺绶、图书、府库、珍宝、列数万”。2不光有现成的制册典章,重要的是获得了许多人才,使得这种“汉化”,又有大量中原士族参与中央政权,要不是这些人和这些书籍册印,第二年拓跋登上皇位就建立好一切制度是不可能实现的。为什么要吸收这些如崔氏、李氏、许氏等世家大族来参与政权?很显然时候因为北魏政权的稳固和发展需要他们,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少数民族政权或者是说游牧草原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的冲突报以这样的观点,那就是落后的草原文明在军事上征服了农耕文明,又在文化上被农耕文明征服。这个观点只是反映出一种现象总结,但是却没有分析原因,并不完全。就如同拓跋氏,在建立王朝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一路高奏凯歌,它是一种掠夺式的发展方式。农耕文明为什么会总体优于草原游牧文明,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形态和积累方式不同。农耕文明是固定式的小农经济,采取农业生产,稳定高效易于积累,又便于形成中央集权来负责维护小农经济的秩序,有利于集中发展先进的文化科技。农业生产上的不断积累会逐渐转化为文化和科技上的提升,这是基于一种和平安定环境下的发展方式。而草原游牧民族的经济模式是靠放牧和捕猎
小议北魏汉化改制.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