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的主题和情节本章导读:影视剧本主题的形成首先源于剧作家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再由剧作家将其赋予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剧本被搬上银幕或荧屏之后,观众则根据所看到的剧情重新归纳出作品的主题。这样的一个循环过程,实际上也是影视剧创作者与观众思想的交流过程。当然,观众对于创作者的思想或赞同或反对,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a\主题与情节密切相关。“情节,即事件的安排。”从这一定义看,情节和结构的概念有所重合。虽然亚里斯多德已经注意到悲剧的情节与行动和性格有所关联,但他认为性格是“行动”中附带表现的,因而忽略了性格在情节中的能动作用。b\情节与人物、性格。到了十八世纪,德国启蒙主义剧作家、文艺理论家莱辛注意到性格对情节的能动作用,性格成为情节构成的重要因素。c\影响故事情节的其他因素。黑格尔更进一步提出情节包含三个要素:时代、情境和性格,将引起情节发生、发展的因素扩大至社会时代环境和具体的小情境,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引发了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在黑格尔看来,情节的核心就是矛盾冲突。但是,在大量的文学、戏剧以及影视剧作品中,许多情节并不仅仅表现为两种对立力量的冲突和斗争。相比之下,高尔基对情节的定义更具有包容性,他提出: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根据这一定义,在分析影视剧的情节时,须注意人与人之间关系构成的情节线,而且一部作品内可以有多条情节线索并存发展(多重主题),并形成剧情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影视剧情节的丰富性,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剧作家对剧本的驾驭能力。第一节主题的概念一、概念:影视剧作品与小说、戏剧等其他艺术作品一样,都有着自己的主题。主题是一部作品的灵魂思想,如果没有明确的主题,就很难将生活的素材和创作者构思以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观众接受的角度来讲,如果找不到作品的主题,要想理解、分析一部影视剧作品也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美国电影学者波布克就曾说过:“任何一部影片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主题。如果观众抓不住影片讲的是什么,那就很难指望他们去评论、分析和研究它。如果影片制作者不知道他要说的是什么,他就不可能制作出一部能起交流作用的艺术作品。”关于主题的概念,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曾做过这样的定义:“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蓄积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主题是某种思想。从高尔基对主题所下的定义来看,主题所蕴含的思想价值是来源于生活的,是作者长期在生活中体验的结果,而不是对某种抽象的观念的演绎。个人在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是生动和具体的,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观察的结果,可能会令人得出与以往已经形成的观念不相一致、甚至是矛盾的结论。从个人对生活的体验出发,而不是从某种既有的观念出发,根据肖洛霍夫小说改编的影片《静静的顿河》就没有把葛利高里简单描写成一个顽固不化的白军,因此,这部影片也就揭示出了当时社会生活复杂、深刻的一面。在有了对生活的深刻领悟之后,创作者对生活的体验,渐渐凝聚在某些人物身上,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遭遇能够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一切尽量表现出来,并依此形成了一个叙事作品的基本轮廓,叙事作品建立起来了,作品的主题也在其中人物形象及其发展中体现出来。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主题和作者的生活经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形式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作者的生活经验汇聚成一部作品的主题思想,主题又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品的形式结构表达出来。二、主题的表达方式一般来说,当剧作家确定主题之后,便进入到剧情编写阶段。这一阶段也是通过人物动作来揭示主题的过程,剧中主要人物的行动构成动作线索,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情节。因此,在分析情节线索比较明确的电影剧作时,主人公依靠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和阻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行动目标,我们据此可以判定这部影片的主题。比如,《功夫熊猫》的主题,我们可以根据情节归纳出:熊猫阿宝在浣熊师父的教导下,掌握了功夫要义并战胜了凶恶的敌人。(对手清楚,即凶恶的雪豹。)刘恒编剧、冯小刚导演的影片《集结号》的主题,讲述的是倔强的老军人谷子地一心要为牺牲的战士恢复荣誉的故事。(对手是谁?对人的牺牲的一种漠然态度。)我们知道,电影除了经典的戏剧式结构之外,还有“情节淡化”的现代主义电影,以及情节冲突不那么明显的抒情性、写意性较强的散文电影。对于后者来说,电影的主题表现较为隐晦,因此,在分析电影主题时,应该根据影片的剧作结构特征来进行。
影视剧的主题和情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