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社会视域下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并且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这不但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和谐社会本质上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达到全方位的和谐。而感恩意识正是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方位和谐的重要因素。感恩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的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文教育。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虽然拥有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特征,但也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学会感恩,对于个人,有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用感恩心来融化人的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对于社会,可以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形成一个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的和谐社会。从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贫困生人数急剧增加,这为和谐社会的创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随着国家对于贫困生资助方式的不断推新和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中已形成了一道助困的和谐风景线。虽然国家对于贫困生的助困力度较大,但许多贫困生在受助后却很少表现出感恩意识,甚至出现了忘恩负义的行为,这成为了高校中一大不和谐的音符,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已势在必行。一、国家、社会、学校应高度重视贫困生 据教育部2004年的统计,在全国普通高校中,贫困生约240万人,占到了在校总人数的20%,其中特别困难学生约160万人,占在校总人数的5%~10%。高校贫困生人数的激增及由学生经济困难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家、社会、学校都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加大了对贫困生的助困力度。(一)物质资助力度逐年增强为了实现“不让一个贫困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失学”的承诺,目前各高校都基本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为核心的助困体系。奖即国家、省政府、学校或社会、个人设立奖学金。贷即国家助学贷款,在校期间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1至2年内开始还贷,6年内还清。助是指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后勤及校园环境维护等方面,为贫困生设置勤工助学岗位。补是指目前省财政厅划拨出一笔专款用于给贫困生做生活费补助和伙食费补助。减即学费减免,按照国家规定,高校对部分缴纳学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费全免或半免。(二)精神层面关注度逐渐提高在物质资助力度逐年增强的同时,各界对贫困生在心理、精神层面上的关注程度也在逐渐提高。帮助贫困生克服自卑心理,引导他们树立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成了贫困生工作的又一大重点。例如优秀教师与贫困生结对子,建立贫困生导师制,为贫困生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举办贫困生勤工文化节,评选十佳勤助之星等都为提高贫困生的精神生活质量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贫困生所得到的资助近年来已大有改善,相当一部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有所缓解,并具备了健康、成熟的心态。二、不和谐音符呼唤感恩教育感恩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学会感恩,才
论和谐社会视域下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