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评点
我国的兵书起源甚早,到春秋时期,就产生了《孙子兵法》这样的经典
之作。此后,兵家辈出,兵书亦代有佳作。从唐代开始,一些优秀兵书渐渐
走出国门,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为传播中华文化、促
进世界军事学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进入近代以来,由于
腐败无能的清政府顽固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势颓废、军备空虚。在西
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一盘散沙似的清军不堪一击,历次交战,多以失败
而告终。严酷的现实,使人们惊醒,开始转向西方寻求富国强兵之术。在军
事领域,学习西方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成为一时风尚,传统兵书于是被
束之高阁。年武昌起义爆发,随着封建统治的彻底破灭,传统兵书也退
出了历史舞台。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具备近代军事素养的蔡锷将军,却于年用传
统兵书的形式编成《曾胡治兵语录》,用作训练新军的教材。蔡锷的这种做
法,初看起来似乎不合时代潮流。然而,后来的事实却证明,蔡锷此举是颇
具远见卓识的。因为,《曾胡治兵语录》问世后,深受后世官兵的欢迎,成
为了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最负盛名的兵书之一。在传统兵书走向衰落和消亡的
时候,《曾胡治兵语录》为什么却大受欢迎?
《曾胡治兵语录》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应是如下两
条。其一,曾国藩、胡林翼长于用兵,其治兵思想确有独到之处,对后来的
军事实践有参考价值。其二,蔡锷的选本汇集了曾、胡治兵思想的精华,被
后世公认为学习和运用曾、胡兵法的权威读本。
大家知道,曾国藩、胡林翼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他们的是非功
过,后世因阶级立场不同而有截然相反的评价。统治者褒之为“中兴名臣”、
“民族英雄”,革命者则斥之为“屠夫”、“汉奸”。然而,对于他们的军
事才干,后世并未因阶级立场的不同而出现分歧,相反,都公认他们是擅于
用兵的将帅。辛亥革命元勋蔡锷说,曾国藩的“事功言论,足与古今中外名
将相颉颃而毫无逊色”。
那么,曾国藩、胡林翼的军事才干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他们的治军思
想有何特色?
与太平天国的长期对垒过程,最能体现曾、胡的军事才干。我们知道,
曾时所习都是儒家经典和诗词文赋,对于行
军打仗可谓完全外行。他们奉命领兵阻击太平天军士气
高涨、所向披靡之际。当时曾、胡所部,皆为募自乡村的兵勇,未经训练,
可以说是一些乌合之众。双方力量如此悬殊,即便是久经沙场的宿将,面对
如此窘境,恐怕也会是一筹莫展。事实上,当时奉命围剿太平军的各路清军,
都被太平军打得一败涂地。然而,曾国藩、胡林翼这两个书生,却以惊人的
胆力,经过十余年的经营,渐渐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并在战场上取得主动,
最后围攻天京,大获全胜。如此战果,固然与太平天国由于内乱而损耗了自
己的势力有关,但曾、胡二人的个人军事才干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据史料记载,曾、胡二人其实并不长于具体的作战指挥。湘军在与太平
天国军队作战时所打的几次大的败仗,似乎都是曾国藩亲自指挥的。可见,
曾、胡的军事才能并不在于指挥作战。他们的才能,主要体现在把握全局和
善于用人上。曾、胡办团练、创湘军时,太平军正建都金陵,溯江西征。曾、
胡分析局势,提出了整体对策:首先集中兵力,消灭进入湖南的太平军;沿
长江北上,略取战略要地武汉,扼制上游形势,争取主动;随后争夺九江、
安庆,击破天京屏障,断绝天京粮源;最后,围攻天京。曾、胡为了实现这
一战略构想,始终在关键时期排除干扰,把握重心。期间,皇帝曾多次严诏
催促曾、胡率部救急,曾、胡都顶住压力,据理力争。当太平军迫近武昌时,
胡林翼深知武昌在整个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唯恐有失,以致惊忧成疾,呕血
而亡。正是由于曾、胡始终能把握战略大局,最后才取得了攻破天京的胜利。
与太平天国对垒的过程和结果证明,曾、胡的战略部署是富有远见的。曾、
胡二人自己虽不长于指挥作战,却善于推荐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湘
军白手起家,经过曾、胡的调教,却名将辈出,形成了很大的军事势力。曾、
胡后来击败太平军,主要得力于这些将领的骁勇善战。这些人中的左宗棠等,
后来还为保卫我国的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国藩、胡林翼虽然出身士林,却并非只会钻故纸堆的迂腐之辈。他们
信奉儒家的教条,以之训练和武装军队;熟悉古代兵书,将之灵活运用于战
争实践。这样,他们的治军风格和用兵思想与众不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曾、胡在领兵之前,在儒学上已有相当的造诣,尤其是曾国藩,已被时
人誉为理学名家、“一代儒宗”。这样的出身,决定了他们的治军思想必然
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所以,后世军事史研究者认为,以儒术治兵是曾、胡
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从《曾胡治兵语录
【课外读物类】传世名著名百部—(第11卷)三十六计 百战奇略 八阵图合变说 曾胡治兵语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