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评点
中华民族的文明是礼乐文明,钟鼓玉帛、礼簪冠缨、列鼎而食,代表着
那一辉煌的时代。在世界很多民族还处于茹毛饮血、尚未开化的程度时,我
们的祖先却早又筑起古朴凝重的方园祭坛,礼拜天地;在雄伟庄严的太庙里
缅怀祖先;他们分封、授田、设官长、建学校⋯⋯,有着高度发达的物质、
精神、制度文化。
从本质上来说,“礼”与原始宗教(对天地鬼神祖先的崇拜)的仪式禁
忌有关,在甲骨文中,“礼”字的形象是一个奉事于神的器皿中盛着两串玉
具,而这时的“礼”,只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力,是没有多少道理好讲的绝对
的“道德律令”(康德语)。商人重鬼神,其本质就在于此。
凤鸣歧山,开有周八百年基业。周公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位巨人,他不
但辅佐年幼的成王治理天下,挥师东征击败商人的残余势力,更为重要的是,
他制定了古代文化的根本大法——“周礼”。三千年来,我国的文化就在“周
礼”的规定下发展,因而它的意义是无与伦比的。
商人重鬼神,而周人却是一个注重宗法的血缘的民族,因此周公将血缘
亲情注入于“礼”中,而这时的“礼”就不仅只是一种僵硬的强制规定了,
它已从一种外在的约束力转化为人的内在要求,它更人性化了,更具有文化
的意义,故而后世的孔子对“周礼”发出由衷的赞叹:“郁郁乎文哉!吾从
周。”
《礼记》是对“周礼”的解释,因而它保存了大量上古三代的文化内容;
另外,由于《礼记》成书的年代较长,从战国直至西汉中期,经过战国的百
家争鸣,从战国末期到秦汉之间,儒、道、法、阴阳等各家都表现出要综合
百家学术的倾向,《礼记》也是如此,它从“礼”的角度出发,融汇了各家
思想,如对天道的论述吸取了道家思想,大同理想社会受到墨家主张博爱的
影响,以阴阳五行家的学说解释各种礼制的含义等等。
《礼记》不但总结了先秦的思想文化,而且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在儒家经典中,以《礼记》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最为广泛,因为《周易》
的影响主要是思想哲学领域,《尚书》的影响主要是政治领域,《诗经》主
要是文学,《春秋》主要是史学,(当然,它们也兼有其它内容),它们对
传统文化的其它领域的影响都是间接的,而《礼记》的内容宏杂,包容性大,
所以它对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在政治领域中,《周礼》和《礼记》规定了大量关于宗庙、分封、
职官、行政机构、学校等等制度,后世的形式和名称虽然多次有所改变,然
而在实质上都是一致的,如唐代定形的、明清也一直沿用的三省六部制,与
《礼记》中所提到的司徒、司寇、司空等官员的职责都有相近之处;后世的
太学》中的大学基本相同⋯⋯。
《礼记》的思想内容集中反映了儒家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在这种礼
治的社会中,国君仁慈,抚爱百姓万民;臣子尽忠,各守其职。国家的一切
制度和措施都井井有条,从上到下等级森严而又相互和谐融洽,河清海晏,
天下太平。
《礼运》篇中的大同理想社会反映了对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怀念,这种
怀旧之情不独儒家有,墨家、道家也有,甚至更为强烈,例如《老子》主张
“小国寡民”,《庄子》中还描绘了大量“至德之世”、“建德之国”、“至
治之世”、“无何有之乡”等等,其中有大量平均主义的思想内容。可以说,
大同社会、平均主义,是我们民族心理积淀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理想已融
化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中。历代农民起义,有很多都打起了平均主义的大旗。
到了近代,我们民族平均主义的思想传统不但没有消亡,反而愈来愈高涨,
太平天均的社会制度的政治主张,他们颁布
了“天朝田亩制”,设立了天朝圣库,将个人财产放在一起,供大家共同使
用;大同理想对孙中山的影响也很大,中山先生曾亲手书写过“天下为公”
的横幅,他一生奔走天下,历尽坎坷,推翻帝制,创立民等、博爱的大同社会。
《礼记》在传统学术思想领域中的影响更为重大,它虽为晚出的一部儒
家经典,在郑玄之前没有人重视它,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礼记》在学术
上的地位却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趋向。因为《礼记》代表了儒家礼治主义的
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这种思想必然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强化而越来越受到
重视。东汉郑玄为《礼记》作注,开注释《礼记》的先河,此后历代学者对
《礼记》的注释、考订、解说著作便不断涌现,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唐代孔
颖达在郑注的基础上编著了《礼记正义》,宋代卫湜撰著《礼记集说》,元
代吴澄撰著《礼记纂言》,元代陈澔撰著《云庄礼记集说》,明代胡广撰著
《礼记大全》。清代经学之风大盛,有的学者认为,《仪礼》、《周礼》二
书已不能复行于后世,而这两部经典的“会通”却是《礼记》,《礼记》是
打开《仪礼》
【课外读物类】传世名著百部—(第24卷)礼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