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写于1978年至1986年的《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巅峰之作。读者普遍认为这是一部讲真话的血泪之作。思想界也认为,这是一部反映现代知识分子良知与良心的巨著。一位八旬老人,用他那“发僵的手”,而且经常是抱病写作,写下150篇微言大义的警世巨著。他这是在吐出最后的“丝”,挤出最后的“奶和血”。《随想录》虽然文字上朴实无华,平淡无奇,但并非一目了然,简单透明,而是充满了含蓄、曲折与隐晦。所以,在我们解读《随想录》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背景,用历史的眼光去评判,体会巴金当年写《随想录》的种种艰难与顾忌,从“无技巧”中读出深意。《随想录》不仅展现了巴金晚年思考的一些问题,也是一份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的文学读本与思想读本。继续高举“五四”启蒙大旗,反对封建流毒巴金在《随想录》开篇《谈〈望乡〉》中明确告诉人们还要高举反封建的大旗,因为封建流毒在我们身上还继续残存。作者又在《一颗桃核的喜剧》中提到,我们要反省自己,责备自己,而不能单怪“四人帮”与林彪。由于我们自身存有那一套封建货色,林彪和“四人帮”才会利用我们的弱点。显然,巴金意识到封建流毒的普遍性及反封建的必要性。巴金通过自我的反省与忏悔,并不只是为了达到一般意义上的自我剖析与批判,而是为了追念“五四”,为了唤起人们对于整个民族灾难的反思和批判,从而为建设更高境界的精神道德而努力,这才是作者高举“五四”启蒙大旗的真正目的。历史证明,知识分子几十年来的呐喊、启蒙,仍难以清除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残余。知识分子的启蒙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巴金在《买卖婚姻》中用自己周围的例子证实:他用笔战斗了整整六十年,而他的侄女今天面对着买卖婚姻仍然是毫无办法。而且,巴金又提到他家保姆的儿子的例子来说明封建流毒对人心灵的腐蚀。后来,巴金在《衙内》中分析发生在高干子弟身上的犯罪现象时说,那些高衙内、杨衙内以及各式各样的衙内都是封建主义的土特产,因此要搞好清洁卫生,还是要大反封建主义。这些都说明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直到今天仍发挥着威力,要消灭这种流毒,就要继续高举“五四”启蒙的大旗。所以在《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中,巴金禁不住热情高呼,号召我们今天还应当大反封建,还应该高举“社会主义民主和科学”的大旗继续前进。注意,巴金在“民主和科学”的前面加上了“社会主义”,这在20世纪70年代末那样的语境中,体现了作者如履薄冰的勇气和用语的细致斟酌,具有何等的深意! 反思“文革”,剖析人性,倡导独立思考,做真正的人巴金对“文革”的批判,常常是从自我解剖开始的。他在《十年一梦》中说他自己就是“奴在心者”,而且说自己是死心塌地的精神奴隶。奴隶哲学就像铁链一样紧紧地束缚着自己。这个发现使作者十分难过,所以巴金就对奴性大力批判。通过批判奴性,巴金号召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人。他在《怀念叶非英兄》中有一句人生警语:一个中国人什么时候都要想到自己是一个人,人!(“人”字下有着重号)后来在1987年6月19日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巴金又强调,他在50年代不会写《随想录》,60年代他也写不出,只有经历了十年浩劫,在被剥夺了人权之后,他才想起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权利与尊严,他才明白自己应该像真正的人一样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