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仁慈、执着和热情铺就光芒绚烂的诗意人生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在李东华散文诗集《诗路心语》首发式上的话杨汝洪(亘亘) 今天,我有机会坐在这里,与老前辈、老领导、老作家、老诗人以及各位文朋诗友一起,来探讨开阳著名散文诗人李东华老师的散文诗作品,我很荣幸,也非常光荣!请允许我代表开阳的一大批青年文学爱好者,向一直以来对文学事业倾注很多心血的各位领导致敬,向老作家老诗人致敬! 贵州“独山传奇”诗歌主题公园创建人,贵州青年诗人郭勇(别名漠血)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时说:“因为我是诗人,所以我是好人。”这句话如果是用在李东华老师的身上,我想,是再也贴切不过了。我是1995年前后在开阳多位诗人发起的“梨花的梦”同题散文诗赛上,读到东华老师的散文诗,发表在《安顺文艺》上。好像是2004年吧,我才见到了东华老师真人,他当时在文广局任党组书记,我借调开阳电视台做记者,由于我的胆怯,没有抓住机会,好好向老师请教、学习,实在遗憾。不久,东华老师一下子就调花梨当党委书记。我清楚地记得他当初给了我一些文件资料,我放在了久铜路的住处,他去花梨路过我家门口,电话叫我下楼归还文件。当我把文件送到楼下,见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开着一辆破旧的桑塔拉轿车时,我心底突然涌起一种莫名的痛:具有乡镇干部和诗人两重身份的东华老师,有多么的不易与无奈啊!由于各种原因我也继续回乡下教书。一别七八年,直到老师调任教育局党委书记,发起主办《开阳教育》内刊,我们因为诗歌,因为渴求表达与倾述,因为心底那份对诗歌坚持不懈的追求,从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个当过教师、工作员、乡镇干部、科局党委书记的诗人;一个无论工作如何变故,坚守散文诗创作三十余载的诗人;一个不遗余力搀扶青年作者走向诗歌殿堂的诗人。就是今天的《诗路心语》作者——李东华老师。一个人不善良,心中没有大爱,从政与从文,都不可能坚持这么久。诗人李东华的执着主要表现在散文诗创作历程和对作品深度的追求上。在创作历程上,开阳文联刘毅主席在《诗路心语》序二——《朴实藏隽永,笔端流真情》一文中有比较精彩的回忆录,刘主席饱含深情地回忆了东华老师从八十年代初一直到今天散文诗创作的坚守和他们两人的深情厚谊,此文娓娓道来,令人感动。因此对于东华老师的创作历程,我在此不再赘述。在作品深度的挖掘上,中、著名散文诗人严炎先生在《人文情怀和情感眷顾——李东华散文诗集序一》中,也有举例分析,我还想深入谈一下。李东华老师对作品深度的追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山歌》、《酒歌》、《渔歌》、《蛙歌》、《古渡》、《古塔》、《古城墙》、《山路》、《乌江渡》、《十里画廊》、《绣》、《跳圆》、《木叶情韵》、《对歌》等篇章,选材都立足于开阳这片故土,足见诗人用情之深,令人折服。“一段城墙,藏着一个悲壮动人的故事。暴君筑长城,用血和泪搅拌灰砂,用尸骨做砖石;而百姓筑城墙,用团结作鼓劲的号角,用御辱作抬石的扛绳……城墙一层层筑高,抵御外来入侵的信念一天天筑牢……”(《古城墙》)对家乡没有投入真情,这样的诗句是写不出来的。第二、作品在单个意象上尽力做到了无限扩张,并构筑起了为意境服务的意象系统。“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
用仁慈、执着和热情铺就光芒绚烂的诗意人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