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课时授课方案(两个学时为一个授课单元)授课日期授课班次课时教学课题(章节):§3采样与样品处理技术教学目的要求:基本知识点1、样品的采集技术;2、样品的制备和保存技术;3、样品的预处理技术。重点:1、采样的方法与注意事项2、样品制备的目的与方法3、样品预处理的原理与应用难点:1、采样的要求与原理;2、消化的原理、方法与注意事项;【引入新课】食品检验必须按一定的程序进行,根据检测要求,应先感官后理化及微生物检验,而实际上这三个检验过程往往是由各职能检测部门分别进行的。每一类检验过程,根据其检验目的、检验要求、检验方法的不同都有其相应的检测程序。对于食品的理化检验来说,这一程序就显得更为复杂。食品的理化检验主要是一个定量的检测过程,整个检测程序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体现一个准确的量的概念,因此食品的理化检验不同于感官及微生物检验,它必须严格地按一定的定量程序进行。第一步是检测样品的准备过程,包括采样及样品的处理及制备过程;第二步,进行样品的预处理,使其处于便于检测的状态;第三步,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检测并进行结果的计算;最后对所获得的数据(包括原始记录)进行数理统计及分析;第四步,将检测结果以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本章将具体介绍食品理化检验的采样与样品处理技术。§3采样与样品处理技术食品的种类繁多,且食物的组成很不均匀,其所含成分的分布也不一致。每次测定都取得一个分析结果,从测定程序上来说,这个结果是表示所取试样中的组分含量,而我们希望这个结果能代表整批物品的情况,所以要采取平均样品——所取出的少量物料,其组分能代表全部物料的成分。这就要求在分析前采取有代表性的样品、在样品保存、制备和处理过程中保证样品不污染,组分不发生变化。因此采样、样品制备、保存与预处理是保证分析结果可靠性的第一步。§3-1:采样与样品的保存一、样品的采集分析检测的第一步就是样品的采集。从大量分析对象中抽取一部分作为分析材料的过程,称为采样。所采取的分析材料称为样品或试样。(一)正确采样的重要性食品分析中,不论是原料、半成品还是成品,即使同一种类,也会出品种产地、成熟期、加工及贮存方法、保藏条件的木问,食品中成分和含量都会有相当大的变动。此外,即使同一检测对象,各部位间的组成和含量也会有显著差异。因此,要保证俭测结果的难确、结论的正确,首要条件就是采取的样品必须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所谓代表性,是指采取的样品必须能代表全部的检测对象,代表食品整体。这是关系到检测结果和出此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的先决条件,否则,无论检测工作做得如何认真、精确都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会给出错误的结论。(二)采样的一般程序要从一大批被测对象中,采取能代表整批被测物品质量的样品须遵从一定的采样程序和原则,采样的程序分为三步:检样:先确定采样点数,由整批待检食品的各个部分分别采取的少量样品称为检样,这也是采样的第一步程序。原始样品:把许多份检样混合在一起,构成能代表该批食品的原始样品。平均样品:将原始样品经过处理,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抽取一部分作为最后的检测材料,称平均样品。检验样品:由平均样品中分出,用于全部项目检验用的样品。复检样品;对检验结果有争议或分歧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复检,故必须有复检样品。保留样品:对某些样品,需封存保留一段时间,以备再次验证。(三)采样的一般方法样品的采集分随机抽样和代表性取样两种方法。随机抽样,即按照随机原则,从大批物料中抽取部分样品。操作时,可用多点取样法,即从被检食品的不同部位、不同区域、不同深度,上、下、左、石、前、后多个地方采取样品的方法,使所有的物料的各个部分都有机会被抽到。代表性取样,是用系统抽样法进行采样,即已经了解样品随空间(位置)和时间而变化的规律,按此规律进行取样。以便采集的样品能代表其相应部分的组成和质量。如分层采样、依生产程序流动定时采样、按批次、件数采样、定期抽取货架上陈列的食品的采样等。随机抽样可以避免人为倾向因素的影响。但在某些情况下,某些难以混匀的食品(如果蔬、面点等),仅用随机抽样法是不够的,必须结合代表性取样,从有代表性的各个部分分别取样,才能保证样品的代表性,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具体采样方法视样品不同而异。1、散粒状样品(如粮食、砂糖、奶粉等均匀固体物料)粮食及固体食品应自每批食品上、中、下三层中的不同部位分别采取部分样品,混合后按四分法对角取样,再进行几次混合,最后取有代表性样品。(1)有完整包装食品(袋、桶、箱等)公式确定采样点数→双套回转取样管采样(根据堆码形状均匀取袋,每袋从上中下取样)(混合)→原始样品→“四分法”→平均样品………………………………………………………3-1式中:N—检测对象的数目(件、袋、桶等);S—采样点数。(2)无包装的散堆样品三层五点法进行代表性取样。首先根据一个检验
采样与样品处理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