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五里三贤.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五里三贤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卒。弟子守墓三年。时逢战国,为躲避战乱,闵子、樊子、宓子自今曲阜迁移至鱼台。闵子定居于今武台大闵村,樊子定居于武台樊村,而宓子则定居于武台侯堂村宓家堆。武台昔为鲁隐公观鱼处,古称棠。闵子、樊子、宓子三人同来棠设教,从学者数百人,这在战火纷飞的战国,实属难得,足见他们当时办学的兴盛。后人因他们三人居所相距不过五里,称美其事曰“五里三贤”闵子、宓子、樊子均为孔子的弟子。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末年鲁国人(今山东西南人),四科十二哲之一,以贤、仁、孝闻名。相传闵子早年丧母,后母虐待他,冬天以芦花为其棉絮。偶被父亲鞭打后发现,即欲休妻。闵子劝阻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从而感动了后母和家人。这就是著名的鞭打芦花的故事。闵子这种仁和孝的本性,使得他的物质欲望寡少,仕途观念淡薄,是个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的人。季孙氏曾使闵子为费宰,闵子却百般推辞。宓子,名不齐,字子贱。春秋鲁国人。少孔子三十年。生于鲁昭公21年,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排位十四。宓子"仁民、举贤、孝亲、尊师",被赞为君子。宓子曾为单父宰,弹鸣琴,而单父治。此其能。《吕氏春秋·具备》载: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於单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行,若有严刑于旁。"且不说宓子的令行禁止,但这不涸泽而渔的深谋远虑和不急功近利的为官心态,就值得大书一笔。孔子曾谓子贱曰:"君子哉若人!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怀抱远大理想治理天下,不汲汲于功利,不计较个人物质得失,不贪婪天下,这就是宓子为政的大贤啊!樊子,名须,亦称迟。春秋末年鲁国人。生于鲁定公五年,丙申春任北樊(今济宁任城区南张镇)。樊子比孔子少46岁,是孔子晚年的弟子。论语中关于樊子的事迹记载较少。他曾向孔子请教种田种菜的知识,被孔子贬为"小人"。也曾多次向孔子问仁、知、孝,但都显得鲁钝粗笨。他为人所能称道的似乎就是作战勇猛,为鲁国立下赫赫战功。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丁亥秋九月,樊迟在去曲阜祭奠孔子的途中暴卒于陶,终年52岁。年长的闵子、宓子携其幼子绳及弟子,将他葬于棠地,即原故居西南一里许的济水北岸武棠亭下。此时距三贤定居武台已二十五年之久。此后,闵子、宓子分别去了汶上、高原(今济南)、单父等地。至此,三贤聚居的时光就结束了。但后世为祭祀先贤,分别在其故居兴建庙、府,世代祭奠。明时,宓子庙与东邻的闵子庙、府,北面的武棠亭遗址上的超化寺,及比邻的樊子庙、府、墓、林,左右衬托,上下呼应,既是朝拜佛祖,祭祀先贤的场所,又是文人墨客观光旅游的圣地,而当时的武台也已升为镇,商贾云集,水路辐辏,已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一颗明珠,故彼时五里三贤"的故事流传颇盛。闵子骞的故事闵子骞(前536--前447),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今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德行与颜回媲美,孝行与曾子并称,为七十二贤中人,十二哲之首。尤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孝行,是在孝行方面唯一受到孔子称赞的人(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位列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著名的孝贤人物。芦衣顺母闵子骞幼年丧母,闵父再娶,又生二子。后母用芦花给他做“棉衣”,用棉

五里三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19-11-1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