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浅议周秦1古籍编目向何处去近年来,图书馆界同仁致力于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对文献管理和利用的计算机化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成绩斐然,开创了书目数据库建设的大好局面。如北京图书馆发行的中文机读数据、国家教委组织的高校中文书目合作回溯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成果,标志着我国文献检索系统的新发展,为实现国内及国际的资源共享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相比之下,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则显得举步维艰。从1989年国内几个单位与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RLG)联合进行的中文善本书国际联合目录,编目项目至今,已历时八载,其间虽有善本专家撰文讨论并提倡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也有过对建库的实际尝试,但至今未见有影响的古籍书目数据库的问世,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古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民族文化,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建设古籍书目数据库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是勿庸置疑的。不少颇有价值的古籍流传海外,为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广泛利用。美国借助先进的技术,率先建立起古籍数据库,如著名的联机系统OCLC和RLIN。在北大图书馆设立的工作站的运行,向我们展示了在联机环境下中文善本书的检索与编目,为我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但仅就著录而言,仍有不尽人意之处,这是在所难免的。建立古籍书目数据库,单纯的“拿来主义”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从道理上和感情上都是如此。一方面,国内书目数据库的建设方兴未艾;另一方面,国外中文善本书书目数据库日趋成熟。我国古籍编目走数据库的道路已是唯一的选择。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较之西文书目数据库和中文普通图书书目数据库,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有其困难的一面,这是由古籍的特点、较小的读者群、较低的利用率及某些技术的原因造成的。但是,纵有千般困难,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都是不可逆转的大势所趋。2建库的观念与方针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虽然起步晚,却有国内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应该利用这一条件,使其一开始就置于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少走或不走弯路。古籍的数量不再增多,内容及形式亦不会再有变化。这无疑给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带来了便利,减少了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可以做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会受到人的认识、技术水平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其中,人的认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怎样的认识就会有怎样的数据库。若仅“胸怀祖国”,只能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共享;只有“放眼世界”,才能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共享。正确的认识,是充分发挥和利用技术的条件;错误的认识,必然导致技术及其他方面的浪费。所以,我们必须就建库的观念和方针策略达成共识,避免盲目建库,使古籍书目数据库得以顺利健康地发展。,分工合作,避免重复。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虽然涉及所有收藏古籍的单位,但不要求其中所有有能力的单位都要各起炉灶,建立自己的数据库。相反,集中力量,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建库,方可避免重复与浪费。这里所说的协调统一,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意味垄断,不排斥竞争。只有在协调的基础上竞争,才既能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又能产生质量较高的数据库。有些地区和国家在数据库建设的初期,过分重视竞争,较少顾及数据库之间的整体协调发展,给日后的数据交换带来了困难。当这些困难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开始着手解决时,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无论是统一
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浅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