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企业的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摘要】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无疑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契机,但由于其自身资源的短缺、外界政策环境的不明朗以及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众多学者开始思考社会企业是否能够成为非营利组织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文章将结合我国社会企业现阶段普遍面临的困境,浅析困境产生的原因,并试图通过AGIL模型来帮助社会企业寻找应对困境的有效途径。【关键词】社会企业;AGIL模型;困境;应对策略一、社会企业的定义社会企业,作为一个介于传统商业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新型社会组织,由于其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社会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开始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以期探索到一条适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于是,补贴型、权衡型、同步型等各种社会企业发展模式开始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正是这种多元化的特点,无疑意味着社会企业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者眼中会有不同的定义。但综合看来,这些定义仍然具备以下两点共同的核心内容。(一)从社会企业的生产和投入来看,社会企业虽然直接与市场相联系,利用商业手段牟取利润,但无论其业务本身是否直接产生社会效应,社会企业都需要最大化的将其商业收入投入到公益事业当中。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正面临着资源的重新分配和集聚,一个颇具规模的底层社会也与此同时正在逐渐形成。这些处于底层的弱势群体往往缺乏自身的话语权,只能靠他者他话的方式获得那些“上层人士”的关注或怜悯。于是,他们渴望通过占有文化资源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现状,也就是希望通过教育的途径,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他们往往由于地缘、自然灾害、人为的意外等各种原因,被主流社会边缘化。即使自己有改变的欲望也常常无济于事。这时候社会企业就可以为这些无法获得竞争资源的底层人群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非商业性的资源,不仅仅是那些短暂的物质支持,更多的则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非货币资源,包括教育、培训等服务性资源等。(二)从社会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念来看,社会企业是社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相互结合。有人曾将社会企业的底线概括为“3P”,即People、、Profit。也就是说,社会企业以人为核心,在获取利润的同时,更加强调环境和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它是将其产生的利润最大化的投入到社会福利事业当中,以社会目标为己任,特别是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以增进社会福祉。而在企业家精神方面,和我们之前理解的“无商不奸”“唯利是图”的这种刻板印象并不是同一概念,而是强调一种创新精神。这里的企业家不一定是企业的拥有者,而是那些能为企业提供新的组织、生产、管理方法,新的产品和服务的人才,并能够根据企业特点和当下的背景形势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加以重组,引入新的组合,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因此,综上所述,社会企业是具有混合体特征,一方面通过与市场联系,利用商业手段获取利润;另一方面则最大化运用此部分收入,来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创造社会和经济价值,实现社会目标,是完成社会转型目的的创新型工具。二、社会企业产生的动因随着近年各个地区NPO的数量日益增多,为了满足层出不穷的社会需要,提高民众在公共政策上的参与度,为公众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政府、NPO乃至商界开始纷纷关注社会企业的建立。纵观众多地区社会企业产生的背景,其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帮助弱势群体增加自我认同,提高社
我国社会企业的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