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大星峪旧石器地点调查简报【关键词】蓟县;大星峪;小石器工业;旧石器时代晚期【摘要】大星峪地点发现于2005年4月,其位于天津蓟县城关镇大星峪村以南400米的黄土台地上,在其浅黄色粉砂质黏土层和地表发现石制品30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古人类选择地点附近的阶地底部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硬锤锤击法为剥片的主要技术;石制品总体以小型和微型居多;石器主要以石片为毛坯,刮削器是主要类型;石器多由古人类在石片的一侧采用锤击法正向加工而成。石制品特点显示中国北方主工业的文化面貌,地貌与地层对比则显示该地点时代大致属于晚更新世晚期,即旧石器时代晚期。一、引言2005年3—5月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对天津地区开展旧石器考古调查,共发现旧石器地点13处,主要集中于蓟县周围,共采集到各类石制品千余件,包括各类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砍砸器以及石核、石片等,还发现少数细石叶石核和若干细石叶[1]。2005年5月中下旬,该单位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上述地点进行复查,确定石制品产生的原生层位以及考察旧石器地点周围的地貌情况。大星峪地点就是此次调查发现的一个重要地点,它位于天津市蓟县东北部城关镇大星峪村以南400米的黄土台地上(图一)。地理坐标为北纬40°′,东经117°′,海拔为29米。此次调查共获石制品30件,其中地表采集25件,地层中获取5件(包括石片3件,石器2件)。二、地貌和地层(一)地貌大星峪地点位于蓟县地区东北部,这一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天山—阴山—燕山纬向构造带。经历了长期的海陆变迁过程,至中生代燕山运动,该地区发生了强烈的断裂、褶皱、隆起和岩浆活动,北部地区褶皱隆起成东西走向的燕山山脉,南部断裂下沉堆积为平原,主断裂线方向也呈东西走向[2]。新生代第三纪末期的喜玛拉雅运动和以后的新构造运动,在该地区表现为继承性活动[3],使北部地区继续隆起上升,南部地区继续下沉,造成遗址所在地区北高南低的地势。(二)地层地层剖面由上到下依次为:,厚20厘米至30厘米;,夹杂钙质结核和角砾,厚约100厘米,未见底。三、石制品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工具。石制品表面棱脊清晰,未见有水冲磨的痕迹,但有不同程度的风化,严重者失去光泽。(一)原料通过对遗址周围地区进行小规模区域地质调查和石制品原料统计,原料应采自附近河床和基岩,均为黑色或灰黑色燧石。(二)形态大小根据最大直径将石制品划分为微型、小型、中型、大型和巨型等类型[4]。经对石核、完整石片和石器的统计表明,此次所获石制品以小型为主,占60%;微型次之,%;中型较少,不见大型及巨型标本。经对重量的统计表明,总体以5~10克的为主(n=9,30%),其次为<5克的标本(n=11,%),10~100克的标本较少(n=10,%),不见≥100克的标本。石制品形态的分类依据标本的长宽指数和宽厚指数,应用黄金分割点()划分为四种类型:宽厚型、宽薄型、窄薄型和窄厚型[5]。该地点出土的石制品以宽薄型为主,窄厚型次之,宽厚型、窄薄型较少。完整石片和石器均以宽薄型占绝大多数。(三)石核2件。均为单台面石核。,I1型石核,形状呈长条形,长34毫米,宽17毫米,,重7克。素台面,长1
蓟县大星峪旧石器地点调查简报.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