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佛医文献.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世人从佛教医学角度看佛教(转)世人从佛教医学角度看佛教(转)[email=x/cjrm/200912/]x/cjrm/200912/[/email] (文:马忠庚来源:《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  略有增删改动) 佛教医学是印度当时的医学结合佛教义理,通过佛教、佛经反映、传递、保留下来的古印度医学,其中既有古印度医学知识水平的反映、表述,也有佛教自身教义的说教。不仅佛教经典中有大量有关医学内容的典籍,而且“医方明”也是早期佛教徒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础技能——“五明”之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不同领域看佛教,会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发现。本文拟从佛教医学的角度,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再认识,来分析佛教、理解佛教。一、佛教医学概说佛教文献数量巨大,内容丰富,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仅就有关医学方面的经文、记述就很多。有人认为,佛教所说的治病,仅是指对治世人的“心病”,佛经中所讲的医王,也仅指“心王”而已。其实并非如此,佛教医学中不仅有医治世人的“心病”佛法,也有治人“身病”的对治方法和药方。佛经中有关医药方面的典籍主要有:《佛说佛医经》、《佛说疗痔病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经》、《禅秘要法经》、《佛说胎胞经》、《啰嚩拿说救疗小儿疾病经》、《除一切疾病陀罗经》、《迦叶仙人说医女人经》、《佛说医喻经》、《齿经》、《咒时气病经》等等。此外,在《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摩诃僧祇律》等律藏部的“医药事”部分,还有大量的佛教医药资料。有人做过统计,所有涉及医药方面的佛教典籍有三、四百部之多。但是,严格地说在大藏经中没有一部纯粹的医典。涉医佛经中的许多是“以医为喻”类型的经典,其医理在阐述佛法义理时,起到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用,有一些只列举病名而没有药名的佛经。从其十分丰富的内容来看,佛教医学主要由: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医用咒语、养生保健等几部分组成。从其医学内容的组织形式来看,佛教医学典籍中既有专门的关于“医”或者“病”名称的经,也有虽然没有医名但有其实的佛教医经。纵观佛教医学,尽管其所涉及医学范畴十分广泛,涵盖内、外、儿、妇、五官科,但是,系统的医学理论和具体的药方并不多,并且,有相当部分的治疗内容中,夹杂着大量的咒语。相对来说,药物部分的药品分类则较系统,共分为时药、更药、七日药、尽形寿药四类,并且药物以植物药为主。根据佛经反映,僧团中最常见的疾病是风、冷、热三种,最常用的药物是酥、蜜、糖、石蜜等。二、对病人、医生的界定和对行医目的的认识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得道之后,首先向弟子宣讲的就是“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就是痛苦的现象,“集”是产生病苦的原因,“灭”是消灭痛苦的结果,即佛教中所说的证道。“道”是消灭痛苦的方法与途径。“四圣谛”是佛教教义的总旨,在佛经中经常把众生受的苦比作“病”,如,《瑜伽师地论》卷95上说:“复次,苦谛,如诸疾病;集谛,如起病因;灭谛,如病生已而得除愈;道谛,如病除已,令后不生。”佛教认为人的一生,包括生、老、病、死都苦,其人生哲学甚至被认为实质上是“苦”的哲学。苦就是病态,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病的人。佛经中经常把佛比作医王,因为他了知一切病苦的原因,能用法疗治众生(有情)的贪、嗔、痴病,《佛说宝雨经》(卷7)上有:“诸佛如来为无有上、为大医王。善知有情烦恼病因,

佛医文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928425474
  • 文件大小39 KB
  • 时间2019-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