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发展简介1)“城市公园”运动及“公园体系”(1843—1898)英国伯肯海德公园,世界园林史上第一个城市公园,标志着城市公园的正式诞生背景:工业发展,城市污染,居住区脏乱不堪,霍乱美国纽约中央公园(波士顿公园体系),掀起城市公园运动;唐宁和奥姆斯特德理论特点:由单个城市公园绿地来缓解城市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发展到以带状绿地联系数个公园2)“田园城市”运动(1898—1945)霍华德用广阔的农田地带环抱城市;S农田:S城市=5:1;;城市大小直径不超过2公里;城市中心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多达60公顷;中心公园外环绕着商店等公建设施;外围是宽阔的林荫大道和辐射状的林荫小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5m2理论特点:从局部的城市调整转向整个城市结构的重新规划3)战后大发展(1945—1970)对“田园城市”理论的应用,代表:华沙重建计划和英国哈罗新城特点:大力拓展绿地,运用各种新的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形成于城市相融的绿地系统。4)生物圈意识以美国景观建筑师麦克哈格(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为代表,形成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的特点,主要表现:城市绿地与自然地形、河流相结合;将各种类型的绿地连成网络;考虑城市绿地与城市外围广阔的自然地段的联系,使城市完全融入绿色环境总结: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走过了一个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联系,由联系到融合的过程,这种自然和城市相融合的城市绿地系统更有效地发挥生态效益,更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能题型:1、简述题:理论发展的过程(理论特征、人物和实例、小结);2、论述题;3、小知识点2、城市绿地的功能(可能题型:简述“功能”;或者结合生活理解论述“功能”)1)生态功能保护城市环境:净化空气、水体、土壤;改善城市气候;降低城市噪声减灾防灾:防灾;提供避难场所;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提供野生动植物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2)使用功能:日常休息娱乐,观光及旅游,休养胜地,文化宣传及科普教育。3)美化功能:丰富城市建筑群体轮廓线,美化市容,衬托建筑,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3、城市绿地分类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良好的区域城市绿地分为5个大类,13个中类,11个小类城市绿地:G1公园绿地G2生产绿地G3防护绿地G4附属绿地G5其他绿地其中,公园绿地、生产绿地和防护绿地在总规中计算;其他绿地是属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4、概念:(掌握)公园绿地:以向全体市民开放,具有游憩功能为主要特征,兼具景观、生态、教育、减灾等功能。(重点)生产绿地:为市民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等圃地,其主要功能是为城市绿化服务。1、季节性或是临时花圃,从事苗木生产的农田、单位内附属的苗圃不计入生产绿地2、住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生产绿地不参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平衡,但在用地规模应达到相关标准的规定防护绿地:为了满足城市对卫生、隔离、安全的要求而设置的绿地,它的主要功能是对自然灾害和城市危害起到一定的防护和减弱作用(概念和分类)附属绿地:是指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概念和分类)其他绿地: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
山建大绿地系统规划考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