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子瞻生平.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子瞻生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他的诗词我们读过不少,篇篇发人思动人情,句句精炼绝无败笔,字字朴实却直达目标。他豪放,赤壁下的孤舟是见证;他爱住了他;他正直,那些贪官污吏领教过;他博学,我们每个人有目共睹。他是东坡,是苏轼,是闻天下名,留百世芳的苏子瞻。有多少人深爱着他,有多少官想到他便咬牙切齿,数不胜数,数不胜数啊!1早年经历1037年他出生在四川眉山。他的父亲苏洵(苏明允)虽中年始发奋,届时也算是颇有学问了。他(子瞻)于两年后有了一个弟弟,苏辙(子由)。苏轼,苏洵,苏辙这三人既是兄弟父子,也算是同窗好友了。他(子瞻)十七岁那年与弟子由同日娶亲。他寻得娇妻王弗,此二人正是郎才女貌,并且王弗也是一方才女。2进京应试嘉佑二年,蜀中父子三人一同进京赴考。当时朝廷科举最流行的文章是一种叫“太学体”的文体,而这太学生的太学体虽辞藻华丽却无实用之处且险·涩·奇·怪,比八股文还坑爹适逢革新派的欧阳修是主考官,这年他大笔一挥,灿烂到让人炫目的《嘉佑二年龙虎榜》新鲜出炉了,没有一名太学生及第(据说有名太学生气死了)。再说这三苏,光是《六国论》父子三人各作了一篇。正是因为这年科举,苏轼一鸣惊人,他作了一篇令主考官都自叹不如的应试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刑~~~~~论》辞甚畅达,文段一泻千里,文中多处使用了典故,有一处“皋陶为士”的典故据说是是苏轼自己杜撰的旨在表达自己对刑罚的不同见解,为此朝中许多大臣对苏轼是一顿冷嘲热讽,多亏欧范等人竭力劝说皇帝,这才护得他周全。欧阳修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3名动京师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他们守丧期满回京,同年苏轼长子苏迈出生。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被授予大理评事(7~8品)、签书凤翔府判官等职务。四年后还朝,在登闻鼓院任判事官(八品),同年妻子王弗病逝了。治平二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正在这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4自请出京熙宁二年(1069)苏轼初还朝任职。当时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如王安石主张“大明法度”,多方理财,并迅速向全国推行新法。苏轼则强调择吏任人,而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主张“节用以廉取”,而不赞同“广求利之门”;他还提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在兴革步骤上力主稳健,因此,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自己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5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就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些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

子瞻生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iris028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19-11-2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