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文学和电影之间关系的演变来看文学视觉化转向的必然性的论文.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文学和电影之间关系的演变来看文学视觉化转向的必然性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随着全球化消费时代的到来,文学的视觉化转向越来越明显。文学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既有其相关性又有其差异性。从中国文学与中国电影之间关系的演变来探讨文化视觉化转向的必然性。关键词:早期中国电影;早期中国文学;消费时代;视觉化转向文学和电影作为两个既密切相关又具有巨大差异性的文化类型,二者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自电影出现之处就已经开始了。本文就尝试通过回顾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从文学和电影间的关系的演变的角度来探讨在全球化的消费时代到来的现代社会,文学视觉化转向的必然性。一、中国的早期电影和文学 ,电影是一种“舶来品”,它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品。自电影成立之初,它就被认为是一种大众娱乐工具,主要是为公共提供休闲娱乐的。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占据中国文坛的主要是鸳鸯蝴蝶派的文人,鸳鸯蝴蝶派的作品注重对内心感受的抒发,情节曲折离奇,很符合当时都市小市民的心理,而这种强烈的娱乐性也是电影所必须的[4]。正如电影史学家钟大年先生所论述的:“电影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作为一种娱乐产业,旧必须面对现实的电影市场和观众的需求。这就不可避免地把初期中国电影推上了与文明戏与鸳鸯蝴蝶派文学结合的道路上……在继承文明戏和鸳鸯蝴蝶派文学的传统和模仿好莱坞电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初期无声电影,主要是靠曲折离奇的情节来招徕观众的[6]。对这种影片的剧作来说,一个离奇动人的故事是首要的关键。因此,绝大部分早期的中国无声电影在剧作上都带有强烈的情节剧色彩。”因此,在电影进入中国的初期,中国电影与当时的中国文学的取向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取消宏大叙事,偏重满足市民阶级的娱乐需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20世纪80年代一再被柯灵所阐释的有关中国电影史和20世纪以来的文学和电影的差异性看法中,20世纪初的电影被认为是“旧电影”而中国电影史的“正史”则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左翼的“电影小组”成立开始的;同时他还认为电影是一种较为次等的文化产品,其形态无法和文学相比,柯灵指出:“电影与文学各有自己的炎凉甘苦,不可同日而语。” 2.“五四”新文学与左翼电影“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整个文学界充溢着救亡图存的情绪,形成了与鸳鸯蝴蝶派截然不同的左翼作家创作群体。在这个时候,文学的作用更倾向于启蒙和唤醒,也就是说,启蒙性超越了娱乐性。在启蒙与救亡的宏大叙事下,出现了一批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左翼电影制作人。“革命”取代了才子佳人的恩怨情仇,无论是《风云儿女》还是《狂流》,都是与《青春之歌》这样的文学作品具有一样的价值取向。同时,在这个阶段依旧有鸳鸯蝴蝶派的踪迹。虽然在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风起云涌,鸳鸯蝴蝶派的纯粹倡导“娱乐性”和“趣味性”的电影风光不再,但却没有销声匿迹。并且在1935年的时候,中国电影界出现了第一次为“商业电影”正名的论战,即当年的“软性电影”论战。这次论战究其根底也是在讨论是要启蒙性还是要娱乐性的问题,这同时也是所有文化类型的共同问题。文学的视觉化转向也不外于此根源性的问题,这将在后面有详细论述。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文学和电影

从文学和电影之间关系的演变来看文学视觉化转向的必然性的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iqingyong11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19-11-2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