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名句知多少?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③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⑤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创作背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元宵节的晚上,春风轻拂,到处张灯结彩灯火繁盛,如花开千树;更让焰火纷飞,乱落如雨。华丽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箫声响起,明月渐渐西斜,鱼龙花灯整个晚上此起彼伏地飞舞着。上片描写灯月交辉、流光溢彩的元宵盛况。蛾儿雪柳黄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些姑娘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暗中飘散。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遍又一遍地寻找那个意中人,却怎么也看不到她,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下片描写观灯的盛装女子和主人公追慕的意中人。词人在上阕抓住哪些意象展开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景象?渲染出元宵节一派灯火辉煌、烟花怒放、车水马龙、歌舞欢腾的热闹景象。“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那人”是位怎样的女子?不随流俗、不慕容华、自甘寂寞、与众不同的女子。东风灯火烟花宝马雕车凤箫彩灯梁启超评这首词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幽独”在这首词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简要陈述词人在这首词中寄寓了自己什么样的“怀抱”?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词中那位不随流俗、自甘淡泊的美丽女子,寄托着作者的理想人格,正是他自己的化身。通过寻找一个孤高、淡泊、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子,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当权者”或“时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1、比兴手法。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借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贵族女子讽刺歌舞升平、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借“那人”寄托作者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以整首词所构成的完整形象来暗含作者的寄托,表明自己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2、善于铺陈。从花灯之多、烟花之盛、游人之众、舞灯之欢等方面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3、反衬手法。以繁华热闹景象反衬灯火稀疏的一角;以笑语盈盈的情态反衬孤芳自赏的精神。表现了“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性。4、豪放、婉约兼具。写的是元宵灯会的盛况,写花灯、烟花、龙灯,写贵族妇女的盛妆丽服和欢声笑语,形式上是婉约的。但表达的是不同流俗的政治理想,可谓寄劲于婉,寓刚于柔。艺术特色上阕之景热闹繁华下阕之景稀疏冷落下阕佳人孤独寂寞盛妆艳服的丽人孤高脱俗的美人反衬反衬表现手法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