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治武功论曹操陈增荣内容提要曹操是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是我国人民非常熟悉、喜爱的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他在文治武功方面的卓越成就与贡献对后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本文试通过《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阐释,对其成就、贡献及影响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关键词曹操文治武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成就影响分析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县)人,是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文学巨匠罗贯中用他的如椽之笔在他的名著《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政治、军事与文学等方面的事迹及成就多有渲染。尽管罗贯中的思想根本上是以刘汉政权为正统,但是,仍然不难看出整部《三国演义》,其实基本上就是在为文治武功、雄才大略的曹操树碑立传。本文试通过《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阐释,对其成就、贡献及影响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一举义旗讨董卓斩露头角公元175年,即汉灵帝(刘宏)熹平4年,曹操举孝廉,征拜为议郎。后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这是历史事实,我们不能苛求曹操),迁为济南相。由于董卓进京之后把持朝政,暴虐无道,特别是废灵帝(刘宏)立献帝(刘协)的大逆不道之举,弄得天怒人怨,激怒了天下英雄。曹操先是如同历史上著名的刺客荆轲一般身带利剑独闯相府欲行刺董卓,但是未遂,逃跑至虎牢关被擒几乎丧命,幸被陈宫义释得免。曹操在行刺董卓失败,逃回安徽沛国谯县老家后,树立起“忠义”的白色大旗,到处招兵买马,组建武装力量。公元190年,即汉献帝(刘协)初平元年,曹操和袁绍、袁术、刘表、孙坚等各路诸侯公推袁绍为盟主高举义旗掀起了一场起兵讨伐董卓的波澜壮阔的大进攻。董卓死后,黄巾起义军的残余势力东山再起,曹操借着剿灭黄巾起义之机,在山东各地招贤纳士,文臣武将闻声归附,曹操的军事实力得到了迅速的膨胀。曹操正是由于紧紧地抓住讨伐董卓和镇压黄巾起义这样的重大的军事行动的机遇,很快地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军事实力,这是极为关键的一步,为曹操在以后几次南征北战中都能够所向披靡、连连告捷奠定了雄厚的军事基础和人才保障,为曹操后来在政治、军事和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重忠诚诛叛逆招纳人才曹操能够叱咤风云、雄霸北方的诸因素中,最积极、最有效的当数他所实行的求贤若渴的广泛吸收、笼络文才武将,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了。当然,他的爱惜、招纳人才,原则性也是非常强的,那就是把人才的道德和人品放在第一位,这个必须要过关,必须要对自己个人绝对地忠诚,不能有反叛行为。长期的为官从政及多年的军事行动,使曹操在功成名就、成就霸业的同时,也在辨别是非、洞悉善恶的能力上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宝贵经验。曹操在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方面研究得非常透彻,落实得很到位,什么人该用什么人不该用,什么人能重用什么人不能重用,他自己心里是有一杆秤的。尽管“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曹操仍然对他的忠心耿耿表示认可,仍然奉徐庶为座上宾;即使关羽表示“降汉不降曹”(其实这不过是关羽玩的文字游戏而已,因为归根结底其本质就是“投降”,而且就当时的情势而言,“汉”与“曹”根本就是一回事),曹操对他的义气和忠心表示欣赏与赞同,照旧“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的厚爱他。相反,曹操对那些贪图钱财美色而背叛原则、卖主求荣、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从内心深处是切齿痛恨的,虽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对曹操完成统一大业有过一定的帮助,甚至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文治武功论曹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