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童年诗情飞扬古诗文是中国文化领域里的一颗灿烂明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古人说:“不读诗,无以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近年来,笔者在班级里尝试开展一些经典诵读活动,师生乐在其中,在古诗词的蓝天中尽情飞翔。一营造诗意氛围,以环境润物无声教室两侧的墙壁上悬挂着描写黄河的诗句。从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中看黄河的奔腾不息滔滔入海;在李白“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悟黄河的源远流长博大情怀;在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品黄河的意高境远舒展心胸。后面的评比栏上冠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的标题提醒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这是本学期教室的装扮。这是“以诗文辅德,塑造人格美;以诗文践行,引导行为美;以诗文益智,渗透智慧美;以诗文陶情,欣赏艺术美”的教育理念。这是让墙壁、生物角、小书架处处都彰显古诗词文化的具体措施。让以“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为主题的读书展示栏成为孩子们展示阅读成果,交流读书心得的“悦读”家园。这些,不仅成了班级的一道风景,更重要的是能吸引学生在欣赏、诵读中,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从中了解黄河孕育华夏的文明史,感受到黄河的力量和精神,在诗意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诗词的陶冶和影响。古诗的积累,底蕴的积淀就在这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环境中得到滋润。二经典诵读课堂,让情趣融合所长今年,教育部在语文新课标的修订中,对小学和初中阶段的阅读做了一些调整,都增加了经典篇目的诵读与背诵。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到400万字以上,而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则有136篇。诵读古诗文的主阵地是语文课堂,我运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现代教育技术来演绎流传千古的经典诗文,和诗文浑然一体的音乐、生动再现诗文意境的图片,为孩子们理解古诗文搭建了桥梁,打通了时空的间隔。在《惠崇春江晓景》中寻春、探春、赏春,感受春之生机;在《卜算子咏梅》说梅、问梅、评梅、赞梅,感受梅花的高洁品质……学生在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古诗课堂中,将语文课程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和实践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古诗的语言特别跳跃、含蓄,为读者留下很多“空白”。在课堂上,我匠心独运,引导学生在这些“空白”处展开丰富的想象,再通过艺术再造——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古诗配上合适的画面,将一首首诗词,转换成一幅幅美妙的画卷。实践证明,学生爱给诗词配图画,乐意用彩笔来阐述诗意。由此可见,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好这些空白,不仅能加深对诗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三特色诗韵活动,用体验品味成功古诗词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宝藏,在学生积累诗词的过程中,如何能让学生保持对诗歌的持久兴趣呢?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通过课内外组织丰富的活动来激发诵读兴趣,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功。课前吟诵,培养雅趣。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适合小学生诵读。充分利用每天早读或语文课前三分钟时间,开展“课前吟诵”活动,让学生手捧诗卷,神游天下,神交古人,于广袤大漠中静观日落,于清风明月处可见闲情,于百花争艳处独嗅芬芳,于芭蕉梧桐处坐听风雨;让学生手捧诗卷,思接千载
让童年诗情飞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