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明帝陵石像生艺术.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明帝陵石像生艺术船木家具批发摘要:石像生是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历史悠久、造型多样,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研究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墓葬制度、封建礼俗文化不可多得的历史遗迹。本文通过对明帝陵石像生的含义、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的描述,试图分析明帝陵石像生风格的形成原因及历史价值。明代帝陵是我国目前保存十分完好的帝王陵墓,而陵墓石雕是其中非常珍贵的历史遗存。分布在帝陵神道两旁的石像生,它们造型多样,气势恢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石像生的涵义及历史渊源石像生即陵墓神道两旁排列的石人和石兽雕像,中国古代称之为“石像生”,也就是“象征生命”之意,石头被当作生命永恒的化身。石像生的设置目的是用以标识坟垅,象征死者生前仪卫,同时又有“保护”陵园的意义。陵前置石像生,据说早在秦汉时代已经开始。据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羊虎”条记载:“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属,人臣墓则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此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和取像不尽相同。而迄今为止,已知最古老的墓前石像生当数西汉时期霍去病墓前的一组。原来“冢上有树石,前有石马相对,又有石人”,而今共存有石刻14件。但霍去病墓前的石刻是为了表彰其战胜匈奴的威武形象及历史功绩而特别设置的,和后代墓前石刻的性质是不同的。如马踏匈奴像,其展示的是征战匈奴时的一种英勇气势,是对霍去病历史功绩的一种表彰,因此当时石像生的设置不一定是为了象征权利和等级而设,还有别的意义,表明当时石像生的设置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的规制都没有建立起来。到西汉、东汉之交,由于上墓祭祀礼俗的盛行,豪强大族纷纷在墓地上建筑祠堂或祠庙,石像生也开始普遍设置了。东汉时所有高官的大墓都开筑神道,树立石柱作为标记,并在石柱上题有“某某官职某某君神道”的字样,神道两旁布置石像生,除有骆驼、狮、虎、牛、马、羊等普通石兽,还配有神兽,像天禄和辟邪。从这些石兽的名称,便可知道这是用来象征吉祥和驱除鬼怪的。如东汉灵帝(公元168-188)时太尉桥玄的墓地上有石柱、石虎、石驼、石马,都制作得十分高大美观,《水经注?睢水》记载桥玄墓前石柱、石羊、石虎、石驼、石马“皆高大,亦不甚雕毁。”长水校尉蔡瑁的墓地上也有高大的石天禄,《水经注?沔水》记载水校尉蔡瑁“冢前刻石为大鹿状,甚大,头高九尺,制作甚工”。桂阳太守赵越的墓地上也有石碑、石牛、石羊、石虎,《水经注?清水》记载赵越墓“冢北有碑,„„碑北又有一碑,碑北有石柱、石牛、羊、虎,俱碎”。魏晋时代由于不讲究陵墓外表,因此也就不可能有墓前的石像生。北魏开始恢复陵寝制度,并恢复了墓前石刻,但是数量不是很多。到唐代,陵墓石雕开始有了一定的程式,为宋、明、清各代的陵墓石雕的设置树立了规范。到明清时期,陵墓制度趋于成熟,而石像生的种类、数量和排列布局也趋于稳定。二、明帝陵石像生概述明朝,是中国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弱的时期。从明太祖朱元璋横扫群雄,于公元1368年在南京称帝,到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崇祯帝朱由检自缢煤山,其统治时间长达277年。明朝共有皇帝十六位,除建文帝朱允炆因靖难之役下落不明,没有留下陵墓外,其余十五位皇帝或生前或死后均建有陵墓并保存至今。加上洪武、嘉靖两朝营建的三座追尊帝陵墓,明朝的帝陵计有18座,分布于江苏、安徽、湖北和北京四个地方。而帝陵石像生则主要分布于皇陵、

明帝陵石像生艺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iris028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19-11-2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