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研究综述_盛雯雯作者简介:盛雯雯(1986-,女,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美国旧金山大学公派联合培养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彭红斌(1967-,男,湖北黄冈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有限度的贸易保护主义及其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1BGJ014;主持人为彭红斌的资助《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第6期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研究综述*盛雯雯1,彭红斌2(,北京100091;,北京100081摘要:本文回顾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模型构建与发展演进,归纳了当前国外的实证研究成果,最后还对该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与争论进行了总结,因此相对全面地涵盖了此领域国内外的最新发展情况。本文的目的是使国内学者对此问题能形成较全面的认识,从而为将来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可发现,尽管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如企业生产率的内生化,市场结构的设定,以及企业动态调整等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关键词:文献综述;异质性企业;国际贸易一、引言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往往从国家和产业的视角出发,假设企业是同质的,这无法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企业巨大的异质特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贸易理论开始向微观层面演进,试图从企业参与出口的原因出发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源和引发的结果,大量利用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都发现,即使是在细分的行业内部,企业在生产率、规模和其它经济特征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别。在每个特定行业内部,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只占相当小的比例,并表现出具备更高的生产效率等一系列特征。以Melitz(2003为代表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认为,正是由于企业在生产率等方面存在异质性,而进入国际市场需要克服巨大的沉没成本,因此只有生产率高的企业才能通过自选择进入出口市场,生产率低的企业由于无法承担进入成本,只能在国内市场销售,这就解释为什么出口企业往往比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更高。随后来自不同国家的经验研究都表明,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高于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的现象普遍存在。顺应国外学术界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国内学者也从对国家和产业层面的关注,转变为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运用于中国现实,从企业微观层面考察中国的贸易形态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理论模型与发展演进,归纳分析了国外的实证研究成果,最后还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与争论进行了总结,因此相对全面地涵盖了此领域的国内外最新发展情况。本文的目的是使国内学者能对此问题形成较全面的认识,从而为日后对此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二、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型对出口与企业生产率的研究是沿着理论和实证两条脉络展开的。异质性企业理论提出前,Bernard和Jensen(1995利用美国1976-1987年企业层面的数据,发现在同行业中只有部分企业参与出口,相对于非出口企业,出口企业在生产率、规模、资本密集度、工资等多个指标上表现得更为优异。此后,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的异质性受到了学界极大关注,来自不同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高于非出口企业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一重要发现直接导致了以Melitz(2003和Bernard(2003为代表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诞生。为了解释这种独特的微观现象,Melitz(2003581引入了垄断竞争的动态产业一般均衡框架,将企业生产率差异纳入模型中,其模型是Jovanovic(1982和Hopenhayn(1990基于企业生产率异质性的动态产业模型,与Krugman(1980基于消费者多种类产品偏好和规模报酬递增的产业内贸易模型二者的结合。Melitz(2003的模型中强调了同一行业内部不同厂商在生产率上的差异性,由于出口市场的沉没成本高于国内市场的沉没成本,只有生产率高的厂商会进入出口市场,而生产率低的厂商只为国内市场生产。在考虑到贸易成本后,贸易自由化效应会影响行业内部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以及国际贸易形态,从而会导致出口企业和出口市场的再配置。该文献所建立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中的许多微观企业层面现象,如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生产率高的原因,贸易自由化后的行业内资源再配置,不同厂商和出口目的地市场的贸易参与形式等问题,从而构成了新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之后的很多研究都是以此模型为基础展开的。三、国外实证研究综述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模型形成后,又涌现出大量利用各国微观企业层面数据所做的实证研究,这些经验性研究一方面验证了该理论的预见,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新的现实问题需要理论给予解释,从而诱发了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者们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研究综述 盛雯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