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庸与中道之比较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论文关键词:中庸之道;中道美德;伦理思想论文摘要:中庸与中道,二者意义较为相近。中庸概念由孔子首先提出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中道美德这一观点,指出在实践事务上也和在感情事务上一样,存在过度、不及和适中三种情形。他认为道德德性是适度,它是两种恶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间。中庸与中道相比较,在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等诸方面存在着怎样的异同,本文将从中庸与中道的理论提出、思想内涵、达到途径等方面予以论述。一、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孔子(前551一前479),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文化的第一位集大成者。当时多变的政局使他的政治抱负难以施展,历经了14年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虽即如此,但孔子仍克己修身,反躬自省,游说于诸侯。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衰亡、新兴封建制逐渐兴起的交替时期,在这种变革动荡的时代中,许多人都会提出不同的主张。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礼立国“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同时,《论语·子路》中还记载了他提出的尊君而不主张独裁的言论。在这种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孔子所提出的中庸,就是倡导以礼修身养性,这便是中天下。这种从家族伦理到国家伦理精神的体现,充分反映出孔子伦理思想的进步,以及为调和当时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服务的主观政治思想意愿。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希腊科学精神的集大成者。在他的伦理思想里“中道”居于核心地位,是最高的善。这也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方法论和全部思想的基石。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古希腊由城邦奴隶制向中央集权奴隶制过渡的时期。各城邦内奴隶主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十分激烈。中小奴隶主破产,社会财富大量集中在大奴隶主手中。马其顿帝国建立后,希腊各城邦均受其统治,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理想国家的形式,他认为以中小奴隶主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既是最好的,又是稳定的。这种政体的优点还体现在中产阶级适应理性,不会走极端。他说:“在一城邦中,所有公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阶级)—极富、极贫和两者之间的中产阶级。”这一中道理论的提出,虽然只是他的一种乌托邦式的政治幻想,但这与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和位置密不可分,他当时作为亚历山大大帝的家庭老师,与马其顿王亲有非常特殊的关系,为维护马其顿帝国的统治利益,他提出这一中道伦理观,想以此来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孔子的理论提出比亚里士多德早一个多世纪,但纵观他们所处的相似的动荡而变革的时代背景,他们的中庸与中道思想提出的主旨意图,却有极其相近之处。中庸与中道思想是中西方伦理精神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反映出人们一定的价值标准和文化取向,是人类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无论是在中国思想发展史,还是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二、中庸与中道的思想内涵孔子非常崇尚中庸,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那么何为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浅析中庸与中道之比较的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