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要抓住教学中的关键事件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研活动已经由以往注重教材教法,发展为全面关注课堂中教与学的行为。作为教研员,能否指导教师抓住教学中的关键事件,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和教研活动向纵深发展,成为一种突出的专业能力。如何抓住教学中的关键性事件,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视界。第一种基于我国传统教研活动中的教法分析,俗称“重点、难点、关键点”,它一向被视为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的分水岭。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于传统教研活动中的这一精髓,需要重新加以认识和梳理。“重点”是针对学科教学内容而言的,关乎学与教的目标,亦即什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要点、教师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哪里,反映的是学科课程论。“难点”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亦即学生可能存在的认知困难,反映的是学科学习论。“关键点”是针对教学法而言的,亦即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又能克服学生的困难,是上述二者的综合考虑,反映的是学科教学论。但这还不够,教学实施后还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重新审视原来对于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把握是否准确,反映的是学科教学评价。而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并以此为依据反馈和调整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其过程如下图所示:由此,我国传统的教研活动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和学习效果评价构成了一个“目标-条件-过程-结果”的四元课堂分析框架,而这正是第一种关键性教学事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第二种关键性教学事件来自对教学中“有意义事件”的辨别,往往涉及师生在教与学中的互动方式。其实,事件本身没有关键与非关键之分,重要的是教师对所发生的事情的解释和分析。日常教学中发生的普通事情成为关键事件,在技术操作上要历经两个步骤,即关键事件的生成过程:首先,观察和记述所发生的事情,这是事件的事实性描述。其次,对事件进行解释、赋予其意义。前者是关于“什么”的记录,后者是关于“为什么”的分析。这种认识下的“关键事件”具有典型性和主观性的特征。所谓典型性,是说关键事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分析的价值。如果事件本身比较极端,不具有代表性,那么我们在分析的时候,倘若要在更广泛范围内挖掘它的意义则会显得很困难。所谓主观性,是说一个事件是否关键取决于教师的主观理解。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认为这件事是重要的,那么它就是关键事件。对教师来说,主观性指的是教师的主观判断,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兴趣偏好来判断哪些事件具有意义,对教学研究具有促进作用。可以说是教师自己创造了“关键事件”。因此,可以认为,关键事件的判断与分析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也正是这一主观性形成了教师不同的专业表现和行为。关键事件的判断反映的是教师的专业判断力。很多人认为教师这一职业不如律师、医生那样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其实不然。对关键事件的把握能力就反映了教师的专业判断性。下面举例说明如何抓住教学中的关键性事件。如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新授课,按照第一种关键性事件的理解,我们可以做如下的四元分析:目标(重点)是学生掌握余数概念并理解“余数小于除数”这一规律;条件(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为何余数小于除数”并运用此结论判断试商过程;过程(关键点)是创设分配实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理解余数就是“不能再分”的剩余数量,余数比除数小就是“剩余物如果大于除数就可以继续分配”并由此理解试商过程;结果(学习效果)要根据上课过程来判断上述教学定位是否恰当并加以改进。第一种关键
教研, 要抓住教学中的关键事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