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城市生与死》之魅力缘何经久不衰——从一个侧面看美国战后旧城更新的发展与演变摘要:本文将《美国大城市生与死》一书放在美国战后城市更新的历史过程中进行考察,提示该书的产生背景、核心思想与不足之处,并进一步论述了该书在美国旧城更新理论与实践演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关键字:美国大城市生与死;雅各布;旧城;城市更新“简·雅各布的书对城市规划来说是非常有害的,……但我们将不得不和它生活在一起。"--美国公职规划学会(APAO)会长丹尼斯·奥·哈罗,1962"这本书出版已有35年,但它仍然是一部关于城市如何生存,规划师如何幼稚地破坏良性运行的城市的经典著作。"--亚马逊(Amazon)书评,1996"这或许是城镇规划史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纽约时报》,19981961年,简·雅各布(JaneJacobs)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专著《美国大城市生与死》(以下简称《生与死》),曾在美国社会引起巨大轰动。当时美国规划界的"主流"认定这本书"除了给规划带来麻烦,其余什么也没有"。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38年过去了,这本书不仅取得了出版上的骄人业绩,而且逐渐为许多美国规划师所接受:《生与死》经常被引用,而一些规划师更坦陈这本书是他们创作灵感的源泉,有些人甚至承认是受到这本书的触动才步入城市规划这一行业。此外,《生与死》还被一些著名院校如MIT、哈佛等的建筑系、规划系列为学生必读书目,并成为包括社会学研究在内的许多研究领域的常见参考书。书中的一些观点,如著名的"多样性"和"街道眼"等,甚至还被一般市民所熟知和使用……。可以说,这本书在二战后的美国城市规划实践乃至社会发展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1998年,随着雅各布第六本专著的出版和一个专门讨论雅各布思想的国际研讨会(IdeasThatMatter)的召开,美国规划界再度掀起一个规模不小的"雅各布热"。美国一些重要的规划杂志,如美国规划师协会杂志(APAJournal)、哈佛大学设计杂志(HarvardDesignMagazine)等,均发表专稿讨论《生与死》的影响与作用。那么,这本书的魅力为何会经久不衰?它的核心思想到底是什么?它们对今天的美国乃至世界城市规划还有哪些突出意义?一.《生与死》一书的由来1916年,简·雅各布出生于宾西法尼亚州的克兰顿,高中毕业后曾在一家地方报社工作过一年。经济大萧条时期(20年代末-30年代初),她来到纽约,并很快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不久,她嫁给一位建筑师,定居在格林威治村的休斯顿大街,与一家甜食店隔街相望。与此同时,她得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为美国战争信息办公室和国务院写作。显然是受到了丈夫职业的影响,从1952年起,她开始在《建筑论坛》(ArchitecturalForum)担任助理编辑。雅各布喜欢在纽约的街道上步行,并在步行中逐渐发现城市尤其是她所居住的格林威治村的魅力。尽管雅各布最初的写作多以学校和医院为主题,但随着她在纽约居留时间的增长,她的文章开始更多地涉及到城市设计问题。1958年,雅各布为著名的《财富》杂志撰写了一篇关于城市中心区的文章《市中心为人民而存在》。在这篇文章中,她充满激情地批判了由联邦政府资助的大规模旧城更新项目,同时赞美了曼哈顿现状环境中街道生活的欢乐与祥和。实际上,后来《生与死》的许多核心内容在这篇短小精炼的文章中已初显雏形。该文随即被一部关于城
美国大城市生与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