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背景《三顾茅庐》是说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课前预习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组讨论自学,在互助合作学习中增强合作意识。学生求知欲强,对历史故事很感兴趣,但大部分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略知一二,没有通读过原著,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了解得不够透彻。希望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二、教学课题《三顾茅庐》三、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4、了解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四、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由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编而成的,讲述了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五、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我以了解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有助于学生充分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并将之内化、积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再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词句,小组品读感悟人物性格特点。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感知人物的性格,培养学生的语感。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2、了解课文大意,划分段落。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课堂导入1、师: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你知道另外三部吗?出示片1:连一连:《三国演义》 罗贯中《红楼梦》 施耐庵《西游记》 曹雪芹《水浒传》 吴承恩2、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三顾茅庐》,就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小故事。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音乐。3、板书课题。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解题。4、通过预习你知道“顾”、“茅庐”意思吗?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二、检查预习,点拨理解课文1、“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从文中找找答案。2、自渎课文。A、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B、将不明白的词句标出来。3、检查自读情况。出示词组;第一组:刘备 关羽 张飞 诸葛亮 第二组:蜿蜒起伏 疏疏朗朗 清澈见底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第三组:隆中 拜访 辅助捆来尊重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时辰群雄纷争 策略三分天下 茅塞顿开同塌讨论4、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边读边评议。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生字词,同学们都掌握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读的时候,想一想:“三顾茅庐”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2、《三顾茅庐》主要写了刘备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屋去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那谁来说一说:课文重点写的是第几次拜访?哪几小节写出了这一次拜访的全过程?3、《三顾茅庐》这篇课文,重点写的是刘备第三次拜访,课文2~4小节写出了这次拜访的全过程。4、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略写刘备两次去隆重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第二段:(2-4)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第三段:(5)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友情。四、随堂练习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协助( ) 敬重( ) 嘱咐( )恍然大悟( )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分裂( ) 笔直( ) 浑浊( )蛮横无理( ) 大惑不解(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3、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细节中,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一、质疑导读,披文入情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全文,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访孔明”,谁能说说对刘备和诸葛亮的初步印象?(刘备敬重诸葛亮;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诸葛亮是旷世奇才)师: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我们怎么样来研
三顾茅庐+夏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