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共交通定价管制报告 [单位] 一、文献综述1、国外相关研究Astrategyforincreasedpublictransportusage——Theeffectsofimplementingawelfaremaximizingpolicy(2014)一文中认为交通系统的设计对于可持续发展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交通政策最重要的部分是定价是否有效[1]。文章从福利水平和供给水平两方面评估了瑞典公共交通政策是否有效(与福利最大化相比,即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并为政策改进提出意见。OverviewofpublictransportpolicydevelopmentsinSouthAfrica(2012)一文对南非今年来的公共交通发展做了概述,并提出了发展较好的部分如快速公交系统和高登线的运营,和发展迟缓的部分如通勤公交。通勤公交是投标形式,文章从以下几点评价:资金不充足、合同中成本指数不充分、劳工反对竞标、综合交通规划完成缓慢、管理和运营经验不足、制度上的缺失[2]。在印度的孟买,穷人的公共交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比中产阶级高,然而公共交通使用者中大多是中产阶级,公共交通补贴的影响范围上,最穷的27%的人只能得到公交补贴中的19%%。这些人口的中1/4不用铁路交通,10%不乘坐公交,也就是他们不得到任何交通补贴。PublicTransportSubsidiesandAffordabilityinMumbai,India一文从分配的角度来测度交通补贴的最优水平。本文得出“最优补贴取决于交通需求的收入弹性,收入分配,和与收入的边际效用相关的福利权重”[3],并给出了粗略的补贴比例。2、国内相关研究《公共交通补贴对缓解交通压力的实证研究》项目组(2013)从补贴角度认为北京市公共交通补贴政策(2014年12月28日前)存在1、补贴对象模糊(未能明确划分政策性亏损与经营性亏损,实际也很难划分),2、补贴方式单一(对各个公交企业进行直接的财政补贴,没有明细的补贴计划);3、补贴金额难以计算(北京市主要采取人工和无人售票并行的方式,收入方面,核查营业收入时除了要查看电子票证还要抽查运营车辆售验票情况。因此在没有完全实现电子票证的情况下,营业收入情况难以透明化;在成本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为了得到较高的补贴会隐瞒自身成本较低的事实。)4、政策性补贴考核指标缺乏(政策性补贴考核的内容主要针对受补贴的路线是否按计划执行补贴,而对实际补贴效果的考察并不重视。)5、补贴效果不尽人意:一方面,企业往往将更多的精力花在向政府争取更多的补贴而不是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数据显示,自2007年北京市实施公交票价优惠政策以来,%提高到2011年的44%,但细看就发现,%上升到了33%,%%,公交票价的优惠政策并未能实现小汽车出行向公交转移的期待,而是把自行车转移至了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财政补贴测算模型研究》(2009)根据微观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借鉴科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得出公交使用者的需求函数,得出可以通过分类补贴的方法,合理确定各类人群的补贴价格,测算公共交通财政补贴金额,实现补贴的最优化。然后对分类补贴的优势进行测算,得出以下结论:1、中低
北京公共交通定价管制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