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材分析:本课主要通过对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内容剪纸的欣赏,使学生领略到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了解剪纸的历史、发展及造型特点,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制作剪纸作品的能力。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但要做到积极主动欣赏艺术作品还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对艺术作品的内涵、寓意等的理解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要适当加以启发引导,尤其是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欣赏剪纸作品,了解剪纸的历史及发展,了解剪纸的造型特点及艺术特色。2、了解抓髻娃娃这一剪纸形式,并结合自己喜欢的形象设计创作一幅抓髻娃娃剪纸,感受剪纸中蕴涵的民间文化。3、培养学生剪纸创作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4、培养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兴趣和耐心细致的行为习惯。教学重点:1、了解剪纸的发展历史,通过对剪纸作品的欣赏了解作品的造型特点及艺术特点。2、掌握剪纸艺术的基本造型方法。教学难点:1、对抓髻娃娃特点的把握。2、如何把握剪纸纹样的连续性和装饰性。教学方法:讲解法,示范法,启发法等学习方法:欣赏法,比较法,小组探究法等教学准备:课件,剪纸作品,彩纸,剪刀,刻刀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明发展史。我们的祖先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珍贵的文化遗产。那么,什么是文化遗产?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对比课文,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对。文化遗产就是从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价值的古建筑,文物,古遗址,古城,古街区等。例如:英国的巨石阵,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雅典的巴特农神庙等等。我国的有四大名著,长城,故宫,地下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有家庭相传,师徒相传,学堂相传几种形式。那么,谁能举出几个例子吗?总结:各民族的戏曲,舞蹈,乐曲,刺绣,传说,玩具,柳编,年画等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也包括本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剪纸。(设计意图:借助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题,引出课题,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探索民间艺术的积极性。)二、讲授新课(一)剪纸的发展剪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张,树皮,布等材料上创作出的一种镂空的艺术形式。最早出现是在公元前,但那时是剪纸最原始的状态,主要材料是锡箔,布及树叶等。随着纸的广泛使用,到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剪纸才得以普及,从这个时期开始算起,它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在新疆出土的《对马团花》。(出示图案)(二)小组讨论:我们一般什么时候贴剪纸,又常常贴在什么地方呢?又有什么用途呢?总结:剪纸一般在逢年过节或新婚喜庆时,贴在窗户上,墙上,门上,天棚上或灯笼上,增添了喜庆的气氛,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祈祷或祝福。(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美的能力。)(三)欣赏剪纸作品1,课件中的作品(1)、总结剪纸中的艺术形象:花,鸟,虫,鱼,人物,动物,风景,历史传说等等。(2)、了解阴刻,阳刻两种技法。(3)、了解剪纸的色彩形式:单色,套色,染色。(4)、剪纸的造型特点:夸张,变形。(5)、剪纸的艺术特点:古朴,可爱,喜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