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符号第二式中文名注音符号第二式外文名Jùyīnfúhaùdì-èrshr?拼 音Zhùyīnfúhàodì'èrshì类 型译音“译音符号”系统注音符号第二式缘起中国自从明朝末叶海禁大开之后,欧西人士纷纷东来,或传教,或经商,或敦睦邦交;为便于学习中文,采用欧西abcde等字母以拼注中文汉字之读音,于焉开始。万历年间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马窦之着「泰西字母」,天启年间传教士金尼阁之着「西儒耳目资」,系统渐趋完整。清朝以后,英国使华外交官威妥玛着「语言自迩集」,所制订之罗马字译音,流传尤广。举凡教会、外交界、邮政、海关、新制学堂及学习华语者,竞相采用,今民间所采用之人名地名译音,仍多为威妥玛拼法。注音符号第二式国语注音符号中华民国建立后,于民国7年(1918年)11月公布国语注音字母ㄅ、ㄆ、ㄇ、ㄈ等,现台湾称为“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民国17年(1928年)9月又公布了用罗马字母表示的“国语罗马字”,民国29年(1940年)改称为“译音符号”。注音符号第二式拼音符号类似于国语罗马字(GwoyeuRoma-tzyh),唯空韵(舌尖元音“-{帀}-”汉语拼音:i,通用拼音:ih)在GR下为y,注音符号第二式MPS2分成两种,翘舌音之后-r,舌齿音之后-z;ㄦ韵在GR下为“el”,MPS2下为“er”。声母:唇音:ㄅ:b、ㄆ:p、ㄇ:m、ㄈ:f舌尖音:ㄉ:d、ㄊ:t、ㄋ:n、ㄌ:l舌根音:ㄍ:g、ㄎ:k、ㄏ:h舌面音:ㄐ:j-、ㄑ:q-、ㄒ:x-翘舌音:ㄓ:zh、ㄔ:ch、ㄕ:sh、ㄖ:r舌齿音:ㄗ:z、ㄘ:c、ㄙ:s[韵母]:空韵:-r(用在拼写ㄓ、ㄔ、ㄕ、ㄖ)、-z(用在拼写ㄗ、ㄘ、ㄙ)介母:ㄧ:-i,yi、ㄨ:-u,wu、ㄩ:-iu,yu开口呼:ㄚ:a、ㄛ:o、ㄜ:e、ㄝ:ê复韵:ㄞ:ai、ㄟ:ei、ㄠ:au、ㄡ:ou声随韵:ㄢ:an、ㄣ:en、:ㄤang、ㄥ:eng卷舌韵:ㄦ:er[结合韵母]:前有声母时齐齿呼ㄧ:-iㄧㄚ:-ia、ㄧㄛ:-io、ㄧㄝ:-ieㄧㄞ:-iai、ㄧㄠ:-iau、ㄧㄡ:-iouㄧㄢ:-ian、ㄧㄣ:-in、ㄧㄤ:-iang、ㄧㄥ:-ing合口呼ㄨ:-uㄨㄚ:-ua、ㄨㄛ:-uo、ㄨㄞ:-uai、ㄨㄟ:-ueiㄨㄢ:-uan、ㄨㄣ:-uen、ㄨㄤ:-uang、ㄨㄥ:-ung撮口呼ㄩ:-iuㄩㄝ:-iue、ㄩㄢ:-iuan、ㄩㄣ:-iun、ㄩㄥ:-iung单独成韵时齐齿呼ㄧ:yiㄧㄚ:ya、ㄧㄛ:yo、ㄧㄝ:yeㄧㄞ:yai、ㄧㄠ:yau、ㄧㄡ:youㄧㄢ:yan、ㄧㄣ:yin、ㄧㄤ:yang、ㄧㄥ:ying合口呼ㄨ:wuㄨㄚ:wa、ㄨㄛ:wo、ㄨㄞ:wai、ㄨㄟ:weiㄨㄢ:wan、ㄨㄣ:wen、ㄨㄤ:wang、ㄨㄥ:weng撮口呼ㄩ:yuㄩㄝ:yue、ㄩㄢ:yuan、ㄩㄣ:yun、ㄩㄥ:yung注音符号第二式拼写方法说明以下写到MPS2代表注音符号第二式,HYP代表汉语拼音,TYP代表通用拼音声母符号b,d,g,j(i),j,tz为清音不送气;p,t,k,ch(i),ch,ts为清音送气。舌面声母与翘舌声母,其符号虽同为j,ch,sh,但舌面声母仅可与细音韵母(即齐齿(ㄧ/MPS2:i/HYP:i/TYP:i)、撮口(ㄩ/MPS2:iu/HYP:ü/TYP:yu)二呼)相拼,j,ch,sh之后必有韵母符号「i」
拼音转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