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内卷化”机理与中国农村——以安徽一个小集镇的变迁为例.pdf.pdf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粤海风年第期扫描“内卷化”机理与中国农村孙远东——以安徽一个小集镇的变迁为例“内卷化”(involution,又译“过密化”、“内涵化”,但从其词源学涵义及在中国所指称的对象来看,“内卷化”似较形象、妥帖),是近些年来已经成为对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某些现象富有解释力、影响较广泛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在国内学界的传播是随着黄宗智教授的著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和《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的面世而在中国农村研究中受到关注,后来又由于美国学者杜赞奇用“国家政权的内卷化”概念,来研究20世纪上半期华北农村社会国家政权的扩张和社会变迁(见其《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9年的华北》),吸引了更多的国内学者使用“内卷化”这一概念对中国社会的其他方面进行研究。学界一般认为,较早辨识出来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内卷”问题的,似乎是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格尔兹(Geertz)在研究爪哇的水稻农业时提出的,指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增长的劳动力不断进入农业生产的过程。而据格尔兹的述说,他对这个概念的使用,又是源自美国人类学家AlexanderGoldenweiser对某一类文化模式的描述,即当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使自己转变到新的形态,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近来,根据国内学者韦森的考辨,事实上最早提出人类社会演化过程中的“内卷”问题的,并不是格尔兹,而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康德就提出“内卷理论”(involutionstheorie),并非常明确地把这种“内卷理论”与“演化理论”(evolutionstheorie——即人们所说的“进化论”)相对照,且把这种理论称之为“锁入理论”(dieTheoriederEinschaehtelung)。在这个基础上,韦森等提出从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思考制度或社会体制的“内卷”问题。这样,“内卷化”这一概念又用来解释社会历史发展和制度变迁的模式,解释范围进一步扩展。尽管各个论者对这一概念和这一概念的解释范围及效力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但该概念的基本所指还是能大致确定的,就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无法转化为更高形态的现象。这个涵义与其词源学的解释也基本一致,据有的论者考辨,involution是由involute一词抽象化而来的名词,有内卷、内缠、错综复杂、纠缠不清,纠缠不清的事物,复杂的事物,以及退化和复旧等涵义。所以,不少论者认为,“内卷化”概念的周延是可以跨越的,进入到对中国社会整体的长时段的分析。这一概念与金观涛的“超稳定结构”说能相衔接,与诺斯的“路径依赖”理论有很大的干系,与韦伯、哈耶克、黑格尔等对中国社会的理解也相契合。“内卷化”可以指一种现象,也可以指一种机理。本文认为是一种历史形成的机理,一个共同体或社会一旦定型于这种机理,就会陷入诺斯所说的“锁定”状态,进入恶性的路径依赖,任何从内部的制度创新都成为不可能。中国社会从秦迄清末遭遇西方之前的历史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2000年间,城头王旗变幻,但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以专制皇权及官僚体制为中轴的政治结构、以地主——官僚——士绅的一体为统治阶层的社会结构及以儒学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文化结构都并无根本性的变革,相反,却不断得到复制、延伸和精致

“内卷化”机理与中国农村——以安徽一个小集镇的变迁为例.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xydx666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1-2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