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经典叙事学的排他性与互补性尚必武【专题名称】文艺理论【专题号】J1【复印期号】2008年07期【原文出处】《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沪)2007年第6辑期第280,297页【作者简介】尚必武,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叙事学逐渐走出解构思潮的阴影,再度崛起,迅速跃居文学研究的一门显学。后经典叙事学不是一元的理论流派,而是繁杂的“批评画框”,是女性主义叙事学、认知叙事学、修辞性叙事学、历史文化叙事学等诸多新叙事理论的“杂合”。本文从读者和语境两个维度出发,着力探讨了不同派别的后经典叙事学之间的排他性与互补性。文章认为。后经典叙事学不仅有必要吸收经典叙事学的有益成分,不同派别的后经典叙事学之间也可以相互借鉴,减少排他性,增强互补性,实现叙事学理论的多元化。Inthemid1980s,“criticalpassepartout”-ahybridizationoffeministnarratology,cognitivenarratology,rhetoricalnarratology,,takingtwoconcepts“thecontext”and“thereader”asthefociofitsconcern,,plementarityovershadowtheirexclusiveness.【关键词】后经典叙事学/排他性/互补性/多元主义postclassicalnarratologies/plementarity/pluralism一、作为复数的后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戴维?赫尔曼(DavidHerman)在1997年发表的一篇题为《脚本、序列、故事:后经典叙事学的构成要素》(Scripts,Sequences,andStories:ElementsofaPostclassicalNarratology)的文章中。在这篇文章里,赫尔曼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叙事序列加以全新审视,特别是借助于认知科学的“认知草案”理论,来阐释叙事序列、故事构建、叙事性等相关问题。赫尔曼认为,诸如女性主义、修辞理论、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各种理论模式和视角均为后经典叙事学增添了活力。但是,他又坦言自己撰写该文的目的是为了整合一些研究叙述话语的认知因素。(Herman1997:1049)据此,我们不难判断,赫尔曼在该文中所讨论的后经典叙事学实质为认知叙事学。始料未及的是,该文发表后,后经典叙事学这一术语非但没有被学界所普遍接受,反而遭到了部分学者的质疑。布莱恩?里查森(BrianRichardson)曾就“后经典叙事学”一说同赫尔曼展开过激烈的交锋和对话。(Richardson&Herman288—290)后经典叙事学这一概念真正为学界所熟知,是在《脚本》一文发表的两年之后。1999年,俄亥俄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赫尔曼主编的《作为复数的叙事学:叙事分析新视野》(Narratologies:NewPerspectivesonNarrativeAnalysis,1999)一书。在该书长达三十页的“前言”中,赫尔曼对叙事研究的现状作了全面的回顾和精辟的概括。他认为,在借鉴了女性主义、巴赫金对话理论、解构主义、读者—反应批评、精神分析学、历史主义、修辞学、电影理论、计算机科学、语篇分析以及(心理)语言学等众多方法论和视角之后,单数的叙事学(narratology)已经裂变为复数的叙事学(narratologies),也即是说,结构主义对故事进行的理论化工作已经演化出众多的叙事分析模式。赫尔曼进一步指出,叙事诗学在过去十多年来发生了惊人的嬗变,叙事学已经从经典的结构主义阶段——相对于远离当代文学和语言理论的蓬勃发展的索绪尔阶段——走向后经典阶段。(Herman1999:1—2)需要指出的是,正是这一转向使得一度消沉的叙事学走出解构思潮的阴影,再度崛起,迅速跃居文学研究的一门显学,更使得西方学界迎来了“叙事最受重视的时期”、“叙事理论最为发达的时期
论后经典叙事学的排他性与互补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