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王安石字介”说.pdf.pdf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I读书札记Ii“王安石字介"说侯体健对于王安石,大家并不陌生。这位北宋文化名人,不仅在文学领域成就卓越(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领域也曾大显身手(“王安石变法”)。而他所组织草定并颁布的“三经新义”更是影响了赵宋乃至后来中国很长一段时问的士人风气。当有人问及这位名人的字号时,稍有文史常识的人都会脱口而出:“王安石,字介甫。”若是对他再熟悉一点,便会更详细地指出:“王安石,晚号半山,又号荆公。”这些都没错。因为白纸黑字都写着呢,《宋史·王安石传》开篇即云:“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1人。”其他诸书似乎从无异辞。可是,事情果真如此吗?“王安石字介甫”就一定是铁板钉钉的事?就一定毫无可议之处,,吗?我看未必。古人的名和字之问都是相关联的,《白虎通义·姓名》说:“或旁其名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王安石的名和字之间也是如此。《易经·豫卦》日:“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孔颖达疏云:“守志耿介似于石。”王安石的名和字都从此出,二者互训,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颜氏家训·风操》)者也。“石”字与“介”字之问的关系十分明确,所以“介甫”的“介”字,没有丝毫可怀疑的。但是后面“甫”字的存留替换与否,则远非稳当之事。首先指出这一问题的人,是南宋吴曾。他在所著《能改斋漫录》(至迟成书于1157年)卷一四“曾子固怀友寄荆公”条下维普资讯:王荆公初官扬州幕职,曾南丰尚未第,与公甚相好也。尝作《怀友》一首寄公,公遂作《同学》一首别之,《荆公集》具有其文,其中云“固作《怀友》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踊乎中庸而后已”云云。然《怀友》一首,《南丰集》竞逸去,岂少作删之耶?其日“介卿”者,荆公少字介卿,后易介甫。《同学一首别子固》现存《临川先生文集》卷七一,而曾巩的《怀友一首寄介卿》不存《元丰类稿》中,吴曾在上段材料之后录下了《怀友》全文,文后云:“作《怀友书》两通,一自藏,一纳介卿家。”吴曾认为,曾巩在诗文交往中之所以称王安石为“介卿”,是因为王安石少年时的字就是“介卿”,后来才改成了“介甫”。不知是受吴曾影响,还是英雄所见略同,理学大家朱熹在遇到曾巩诗文“介卿”、“介甫”两见的问题时,也认为“介卿”是王安石年轻时的字。《朱子语类》卷四五记云:“观曾子固《送黄生序》,以其威仪似介卿。介卿,渠(指王安石)旧字也故名其序日‘喜似’。”两人都看到了曾巩与王安石交往时出现的特别称呼,又以同样的方式处理这个矛盾。他们的说法影响很大,后来凡是提到这一问题的人,基本都这样解释。如较吴、朱二人稍晚一点的吴子良(1197一约1257)就在他的《荆溪林下偶谈》卷一里直接以“王介甫初字介卿”作小标题,并言:《王深甫集》有《临河寄介卿》诗,《曾南丰集》亦有《寄王介卿》诗。《能改斋漫录》载南丰《怀友篇》,盖集中所遗者,其篇末:“作《怀友书》两通,一自藏,一纳介卿家。”吴子良在这里不但坚持认为“介卿”是王安石早年时的字,而且还补充了另外两条材料,特别是提到了王安石的另一好友——王深甫。王深甫(1023—1065),即王回,字深甫。他与,,.5维普资讯十分要好,大家熟悉的《游褒禅山记》里就曾提及王回。王回去世后,王安石为其撰写祭文和墓志铭,可见他们交情之深。王回称王安石也作“介卿”,这似乎为“王介甫初字介卿”的说法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证据。可惜的是,王回的集子已经亡佚,《临河寄介卿》诗也随之散佚

“王安石字介”说.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omfadaz59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