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叙事性散文集:《朝花夕拾》《阿Q正传》写于1921年,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是鲁迅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使中国现代文学致力于世界文学之领。发表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连载于《晨报副刊》,后收录于《呐喊》中。鲁迅说过,他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伪自由书·再谈保留》),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作品中的阿Q是一个在辛亥革命中的贫苦农民,这说明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同他关心革命,关心农民对革命的态度以及革命给农民带来的利益等种种问题间的一致性。在这篇小说里,鲁迅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典型形象阿Q。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贫无立锥之地,受尽了剥削和欺凌。但是,他却不正视现实,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这种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此外,阿Q头脑里还存在着相当浓厚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这种精神状态,使阿Q显得十分麻木、可笑。但尽管如此,阿Q作为一个劳动农民,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不觉“神往”革命,希望从此能够翻身。不过他的“革命”观,是与落后农民的私欲和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他并没有真正地觉醒。与此同时,鲁迅高度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面貌,为阿Q这一典型人物提供了典型环境。尤其是,鲁迅在作品中深刻反映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革命党人在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注意到农民的革命要求和力量,没有去启发和发动他们,终于被封建势力篡夺了胜利果实,而没有发生真正的变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阿Q最终被所谓革命政府诬指为抢匪,被绑上法场,结束了悲惨的一生。小说通过对阿Q的形象和悲惨一生的描述,鞭挞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这就是《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及其意义。《阿Q正传》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一篇现实主义的杰作。在具体的艺术手法上,鲁迅运用传神的白描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叙述体的结构和夸张的讽刺性的语言,也是十分成功的。《阿Q正传》的不朽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典型人物形象,并通过这个典型形象,集中、深刻而又全面地解剖了在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中国"国民性"的弱点,亦即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对中国人民的精神戕害和由此导致的全面摧残,从而尖锐地提出了改造"国民性"、进行全民性的反封建思想启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精神胜利法"? 答:"精神胜利法"是《阿Q正传》中阿Q形象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它的主要表现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总是幻想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最能自尊自大,也最能自轻自贱,毫无人格可言;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欺善怕恶,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糊涂终身。阿Q的"精神胜利法"绝不仅仅是其个人的性格,更是某种病态的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2.《阿Q正传》表现了怎样的思想主题?答:小说《阿Q正传》通过主人公阿Q的悲剧命运,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风貌,揭示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不彻底性,尖锐的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本质问题-
101阿Q正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