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资料来源:不详点击数:391更新时间:2008-3-2213:18:09一部音乐作品,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才算成功?我认为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能引动听众心中共鸣,能够融入有普通国民(指非音乐专业人群)参与的社会音乐生活,能够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纽带而进入国民教育课堂。鲍元恺的《炎黄风情》,经过15年的艺术实践检验,达到了这样的状态。在以往的中小学音乐教科书中,中国作曲家创作的音乐选入教材的多是声乐作品,器乐作品较少,器乐作品中的管弦乐作品更少。这类乐曲最常见的除儿童题材的《龟兔赛跑》(史真荣曲)外,就是《梁祝》《黄河》《红旗颂》《北京喜讯到边寨》《瑶族舞曲》《春节序曲》等经典作品。《炎黄风情》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青睐而选入中小学音乐教材,其意义和价值,确实不同寻常。经全国中小学音乐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查通过的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册音乐教科书中的一课——《蓝花花的故事》,这是《炎黄风情》的一个完整选段。为便于初中学生欣赏和理解这首乐曲,教科书的编者引述了原民歌的音乐主题和歌词,并用通俗易懂的图谱标示,将这段音乐的结构作了图解,以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这部色彩缤纷、笔触细腻的管弦乐组曲中,作曲家仿佛是一位美术大师,手持七彩画笔,以传神的形象,生动地再现中华大地的锦绣山河,既有“云岭素描”,又有“江南雨丝”;又仿佛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说书艺人,绘声绘色地讲述“燕赵故事”,细说“太行春秋”;他更像一位民间歌手,用自己特有的嗓音,如泣如诉地唱罢“黄土悲欢”,又立即放声于“巴蜀山歌”。这其中,有用血泪书写的华夏民族的厚重历史,有普普通通炎黄子孙的生活、劳动与爱情,悲欢离合的人生况味,尽在音乐的叙述中。那么,对于管弦乐这种艺术形式知之不多的初中学生来说,从《炎黄风情》中能得到什么呢?以《蓝花花的故事》为例,我认为至少可以得到以下三方面的收益。第一,是受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浸染。教材要求在聆听管弦乐曲的同时,要“唱一唱陕北民歌《蓝花花》”。原民歌通过对同一曲调的多次重复,完整地讲述了发生在黄土地上的一个动人故事。兰花花的命运,在旧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村,带有时代的典型性。聆听和学唱这首民歌,是今天青少年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窗口。熟悉它的音调,即是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母语,是形成青少年学生音乐经验的重要基础。第二,教材以图谱形式将乐曲的结构作了大致标示,虽然未出现“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之类的专业用语,却形象地成为学生听赏音乐的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音乐的本体。教材要求学生将听觉感受到的东西,如不同段落出现的主要乐器和音乐的基本情绪等作出判别,这些教学内容从音乐艺术形式及表现的角度,有效地增进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第三,这首有原民歌叙事体歌词作表现基础的乐曲,由于作曲家调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尤其是充分发挥了管弦乐器丰富的音色表现力,塑造出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直接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展开音乐想像的材料。教材要求学生写出
《炎黄风情》进入音乐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