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屋清珙禅师及其山居诗刘文彬内容提要: 元初僧人清珙是一位享有盛誉的曹洞宗禅师,其力主知见沉实,弘曹洞的稳宛家风;在生活修道上,崇仰山林,成为一代佛门隐士;在诗歌创作上,颇有建树,山居诗尤甚。因其诗歌创作及其思想代表了佛家逸士的一种独特风格,今试议之。关键词:僧诗诗僧佛门隐士山居诗一、生 平清珙,元代僧人,俗姓温,字石屋,苏州常熟人。生于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卒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年寿八十一。依本州兴教崇福寺之惟永法师出家,二十岁落发后,首参天目高峰原妙禅师,后嗣法于高峰和尚之法眷及庵信禅师。为及庵信禅师所器重,曾被誉为“法海中透网金鳞”。后频出入吴越,弘扬禅风,广结善缘。曾应请住当湖(今浙江平湖东门外)福源寺,后退居霅溪(浙江湖州别称)之西天湖,为其时曹洞宗一代名师。“至正间,诏赐金襕衣”1。有《石屋珙禅师诗集》。清珙好隐栖,有归隐山林之宿愿。其偶登霞雾山,为景色所迷,便筑草庵,号曰天湖。自始隐居,并乐在其中。《石屋清珙禅师语录》卷下载有: 山名霞幕泉天湖,卜居记得壬子初……就泉结屋拟终老,田地一点红尘无。……山中居,没闲时,无人会,惟自知。绕山驱竹觅寒水,击石取火延朝炊……隔林幽鸟忽唤醒,一团红日悬松枝。今日明日也如是,来年后年还如斯……虚空落地须弥碎,三世如来脱垢衣。2 可见其隐逸之趣。清珙入住天湖时,年方三十余岁,有诗为证:我年三十余来此,几度晴窗映落霞。 —-《山居》(本文引用诗歌未注明出处者,均摘引自元代参学门人至柔编、清代海天精舍学人校梓的《福源石屋珙禅师山居诗》)。清珙隐居天湖,前后共四十余年。仍可见诗作证:四十余年独隐居,不知尘世几荣枯。夜炉助暖烧松叶,午钵充饥摘野蔬。 ——《山居》足见其山林志坚,格操之清。清珙习禅学道,尤为用心。作为一名禅师,清珙在禅道方面颇有成就,曾为众僧开示: 吾佛世尊,有四种清净明诲,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淫杀盗妄,既已消亡,戒定慧学,自然清净。若太虚之云散,如大海之波澄,得到这般田地了,方可以参禅,方可以学道……为法忘躯,参禅学道第一样子……有决定信,无疑惑心,参禅学道第二个样子……为众竭力,不废寸阴,参禅学道第七个样子。更有第八个样子,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3 以此可见清珙持戒清严,这当然与他的品格是一脉相承的,他习禅学道之用心也可见一斑。又清珙曾为僧众上堂作如此开示: 佛涅槃上堂:身口意清净,是名佛出世。身口意不净,是名佛涅槃。人情不能恰好,世界难得团栾。昼长夜短,秋热冬寒,一把柳丝收不得,和烟搭在玉阑干。4 此上堂法语承曹洞之禅风,又有个性化阐发,其发想当为其时丛林之佼佼者。清珙于山居期间极富诗趣,创作甚丰,至于清珙诗歌创作情况,本文将在后面重点论析。 清珙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患疾,一天半夜与众人诀别。其弟子请示如何办理后事,他当即吟一偈,偈曰:“青山不著臭尸骸,死了仍须掘地埋。顾我也无三昧火,光前绝后一堆柴。”(《临终偈》)表达了勘破生死轮回的生死观。遂投笔而化。二、诗歌创作题材 《古今禅藻集》录清珙诗作二十五首,《元诗选》和《宋元诗会》则各录三十三首与十二首。就元代来说,清珙为被此类正统而具有主流影响地位的类书录入较多作品的诗僧之一。清珙隐居四十余年,其诗作大部分是在隐居年间创作的;又其隐居期间极少涉问世尘,清闲而孤独,所致诗作多为山间吟咏——山居诗。依歌诗对象分,其山居诗又可分为生活诗、劝世诗、言理诗和景物诗。(一)生活诗清珙作为释家弟子,有着脱俗的思想基础,又是一名实在的隐士——佛门隐士。他写出了大量的反映隐居生活的诗歌,充分表达了隐士常有的隐逸悠闲的情趣。先看以下两首诗:吾家住在霅溪西,水满天湖月满溪。未到尽惊山险峻,曾来方识路高低。蜗涎素壁沾枯壳,虎过新蹄印雨泥。闲闭柴门春昼永,青桐花发画胡啼。 ——《天湖卜居》柴门虽设未尝关,闲看幽禽自往还。尺璧易求千丈石,黄金难买一生闲。雪消晓嶂闻寒瀑,叶落秋林见远山。古柏烟消清昼永,是非不到白云间。 ——《山居》 这两首诗,前一首道出了清珙的“深林之隐”,后一首写出了天湖的“尘世之遥”。对于向往山林的清珙来说,“虎过雨泥”处,“是非不到”的“白云间”自是其理想的隐居住所,清珙在此处“闲看幽禽自往还”。当然,这环境仅是供清珙隐居的客观条件,作为其本人,是以怎样的心态去印合这山林呢?“山翁不管红尘事,自种青麻织布袍”(《山中吟》)。“庵内不知庵外事,几番花落又还敷”(《山居》)。从这两句诗便知清珙不问世事的心态。历代以来,多少人寄身山林,却心系尘世功名,实为钓名沽誉的假
石屋清珙禅师及其山居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