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诚信的文化阐释.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诚信的文化阐释篇一:《儒家诚信文化与现代社会》儒家诚信文化与现代社会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说文》:“诚,信也。从言,成声。”言,甲骨文已出现,告祭之意。v诚,从“言”演变而来。v信是中国古代的基本伦理范畴,与仁、义、礼、智并称为“五德”或“五常”。v十三经中“信”共478见,其基本含义在夏商周就已经普遍使用了。其中,“信”在《左传》中出现216次,为最多。“信”在《论语》中38见,在《孟子》中“信”共31见。“信”在《礼记》中共75见。、真诚、诚实。朱熹释“诚”曰:“诚者真实无枉之谓,天理之本然也。”我们通常所说的“诚”字一般指内心,指一种真实、诚悫的内心态度和内在品质,“信”字则涉及到自己外在的言行,涉及到与他人的关系。单纯的“诚”重心在“我”,是关心自己的道德水准,关心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单纯的“信”字则重心在人,是关心自己言行对他人的影响,关心他人因此将对自己所持的态度。“神”到“人”――盟誓与诚信观念的历史演变v诚信观念的原初形态――盟誓v盟誓是人类进行自我约束的最初形态。v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盟”字。因此,“盟”很有可能导源于原始部落时代。原始时代,各部落之间的关系是大致平等的,相互间的某些事务要通过协商加以解决。为了加强已达成的协定的效力,确保协定的履行,协定双方借助一定的仪式恭请神灵作为见证,这种仪式便是“盟”。远古时期的盟誓所以能用言词约束行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先民对神灵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的笃信。人类早期的“信”观念建立在人对神的信赖基础之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需要由神作为纽带来加以维系,显然,这还不能说是一种纯正的人际伦理关系。但有关“信”的伦理观念却深深地根植其间,并在这个温床上发育成长起来。、西周、春秋的诚信思想v“信”这一概念在商朝时期已经出现,在商起兵灭夏的誓师大会上,商汤发布誓言说:“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v西周时期信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周易》中的诚信,即“孚”。“诚信”思想v1.《论语》“诚”是语气词。,诚信首先是政治信用问题。v其二,朋友之交:言而有信。v其三,“信近于义”,信的承诺。v其四,好学-----“信近于义”。v其五,知行合一。——信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之一,与信并存的还有仁、义、礼、智、忠等伦理范畴,它们与信关系密切,彼此渗透,互相作用,构成了一个无法断然分离的逻辑整体。因此,要准确理解孔子信思想的含义,就不能回避信与其它伦理范畴的关系问题。(1)立身v(2)交友v(3)治国v(4)

诚信的文化阐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294838662
  • 文件大小70 KB
  • 时间2019-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