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卷第l期2008年2月j匕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BEIHUAUNIVERSITY(SocialSciences),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崔华前,李为山(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o09)摘要:要圆满完成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战略任务,就必须纠正关于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原则,在实践中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切实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关键词:传统文化;科学原则;创造性转换;现代诠释;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中图分类号:IM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101(2008)01—0015一O5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并向全党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35的伟大战略任务。要圆满完成这一战略任务,就必须从理论上纠正关于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原则,在实践中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切实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关于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对于这一问题,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种种错误认识,其中“无用论”和“照搬论”是两个极端性、代表性的错误认识。“无用论”者对传统文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传统思想文化成果产生和服务于传统社会,是传统社会的产物,如今时过境迁,它们已无法为我所用,对当今社会已不再有任何价值。‘无用论’者的错误在于抹杀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看不到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夸大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诚然,传统思想文化成果产生于传统社会,有些在今天确已过时、无用,但并非全部过时、无用。”[2】22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意识既在内容上保留着历史上形成的反映过去社会存在状况的某些意识材料,又在形式上继承了以往既有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正是其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这种历史继承性使得一些文化成果具有穿越时空界限的超越性、恒久性价值,富有强大的生命力。例如,孔子提出的“见贤思齐”L3J46的自我修养方法,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今天;无论是对于剥削阶级,还是对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收稿日期:2007~12—2O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合肥工业大学现代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项目资助(课题编号:2o07sk009)。作者简介:崔华前(1969一),男,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李为山(1979一),男,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15·维普资讯种培养优良品行的有效途径。“见贤思齐”虽然是在过去由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孔子所提出的,但经过世代相传和发展,业已成为人类的共同成果,为人类所共有和共享,永远不会过时、无用。如果无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把传统文化成果全都视为过时、无用,只能把人们引向历史虚无主义。因此,对于“无用论”,我们必须予以纠正。“照搬论”者对传统文化采取全盘肯定的态度,“他们夸大传统思想文化成果的普遍适用性,认为对于传统思想文化成果无需加工改造就可以全部‘照搬’、为我所用。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