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鲁克心得体会第一篇:《德鲁克书的心得体会》德鲁克书的心得体会彼得·德鲁克是当代世界最著名的企业管理顾问,由于他在管理学上的伟大成就,被尊称为“管理学之父”。德鲁克也是接触的教育学家和著作家,著述颇为丰富,他的著作给现代商业公司提供了许多理论和使用的基础,被推举为“当代最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师”,《公司的概念》和《管理的实践》这两本书就是德鲁克杰出的代表作。公司是一种组织,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公司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可能会有人把公司简单的定义为「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或某些目的而成立的组织」。但是在德鲁克先生认为企业组织不能只关心利润,不能把经济绩效理解为利润;利润是企业组织发挥社会功能、履行社会责任之后的一个必然结果。不能把企业目的定义为“利润最大化”,把公司的性质或概念,理解为“生产者”或“经营者”,而应该理解为社会经济和人文活动的组织者,理解为社会组织或社区的管理者。在每个企业中,管理者都是赋予企业生命、注入活力的要素。如果没有管理者的领导,生产资源始终只是资源,永远不会转化为产品。在竞争激烈的经济体系中,企业能否成功,是否长存,完全要视管理者的素质与绩效而定,因为管理者的素质与绩效是企业唯一拥有的有效优势。而德鲁克评判管理者的唯一标准为“是否承担责任”,即把管理者称为责任人,也就是说管理者是否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是否对别人、对组织整体的工作负责,以及是否对社会负责。三个维度所覆盖的范围依次扩大、管辖人数依次增多,责任依次递增。三个维度的难度依次递增,自我管理比团队管理容易,团队管理比组织管理容易,组织管理比社会管理容易。这也是我们常谈的,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你连自己都管不好,就别想着管理他人了,你不能,别人也不想。那作为一个管理者,可以在这三个维度承担责任,那什么又是承担责任呢?我理解负责至少有三点:首先知道为什么,其次明确目标在哪里,再次是有达成目标的行动。这也就是所谓的目标管理,「目标管理」这一概念是彼得·德鲁克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中最先提出。他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而且德鲁克在《公司的概念》中也提到为实现彼得德鲁克心得体会经济目标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不承担社会责任。相反,企业在寻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应该合理安排并自发地履行它的社会。只有当企业能够对社会稳定以及对与企业管理善意与理念无关的社会目标贡献力量的时候,建立在企业基础上的个人社会才能发挥功能。所以管理隐含了一种企图塑造经济环境的责任,在经济变动中主动规划、开创和突破难关的责任,以及不断铲除经济环境对企业活动限制的责任。管理从根本上来说,意味着用智慧代替鲁莽,用知识代替习惯与传统、用合作代替强制。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他认为对管理工作的最终考察是企业的绩效。是业绩,而非知识,仍然既是证据又是目的。换句话说,管理是实践,而非科学,也不是专业,尽管它里面包含有科学和专业的因素。德鲁克先生在《公司的概念》一书中提到:最成功、最永续经营的组织通常都能激发其成员在思想和道德方面有所成长,超越其最初的能力。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贡献之一就是必须不断的树立和强调企业的价值观,让员工在思想、道德和能力都有提升,追求卓越。追求卓越的最明显表现即设定并努力达成高绩效。高绩效的设定及达成过程于个人于组织都预留了发展的空间,如果可以脚踏实地的走过这个过程,个人和组织的发展这是必然的结果。既然如此之好,为什么在现实中有难上加难呢?我认为有三点:其一,因为不热爱所以缺少热情,若果真如此,不如去努力找寻自己所爱,不一定在工作中,其他领域也可以寻找,这样人生、光阴才会更有意义。其二,环境影响,在一个缺少高绩效的团队中,一部分人很容易的沉沦为与多数不追求高绩效的人一样,朝九晚五按点撞钟,另一部分不愿如此了却此生的人选择离开,留在这里,不仅是浪费时间而且本身就是一种身份的不认可。其三,不敢提出高绩效。那又如何达成达成高绩效呢?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的第四部分,德鲁克以其“绩效为核心的整体观”,主张雇佣整个人而不是一双手,以IBM的故事,描述了创新的时间价值,使员工有成就感与满足感,进而创造巅峰绩效的组织。其实,企业的每位员工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公民权,能够掌控自己是否要工作,以及做多做少和绩效好坏,因此需要激励、参与、满足、刺激、奖励、领导、地位和功能。因此,使工作成为一种挑战,让员工参与制定计划,员工的工资以及保持员工的就业是管理层的工作。其中我最反对的是靠压力进行管理,就像靠“严厉措施”进行管理一样,无疑是一种困惑的标志,它是对无能的一种承认,它是管理层不懂得怎样计划
彼得德鲁克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