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杜尚》——解读杜尚的内心世界《语录杜尚》——解读杜尚的内心世界id=“artibody”>【内容摘要】文章对《语录杜尚》一书做初步的文本解读,以辩证的方式、感性与理性结合,将杜尚这位艺术家的一生展现给读者,让读者能够以一种更好的方式解读这本“并不规范”的书籍。【关键词】杜尚语录生活艺术随性马塞尔·杜尚(MarcelDuchamp)(1887—1968年),法国著名艺术家,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实验艺术的先锋人物。他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指引了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语录杜尚》是设计师朱赢椿为纪念杜尚而编辑制作的。在全书中,我们会发现除艺术品作者、艺术家身份以外的杜尚,探求他一生中追求自由、视自由为生命的艺术生涯。最初吸引笔者的并不是杜尚留下来的话,而是文字由极小到大到极小,给人一种视觉的冲击,让人有好奇心去阅读、去翻阅,探究杜尚由生到辉煌到离开的全过程。一、挣扎的艺术起步每个人成长都需要走过一个又一个的十字路口,伟大的艺术家马塞尔·杜尚也不例外。在他16岁的时候,他也曾经怀疑过自己到底该做些什么——“像父亲一样做一个公证人”或者“考虑做一个艺术家”。当然,当你还是个孩子,你绝不会像一个哲学家一样,辩证地分析自己未来几十年的道路。最初杜尚选择卖画,做一个画家,只是为了“不想每天早上去坐办公室”。这种选择性的经历,并不是一直的坚持,甚至当时的杜尚也不会知道这会指引他走向艺术家的道路。“图书管理员”这个称呼似乎成为杜尚艺术生活的转折点,他试图从一切的物质责任中解脱出来,不再为了生活卖画、画画。他试图和艺术家混在一起、住在一起、一起交谈,但这并没有使杜尚觉得开心,反而在一段时间后他决定离开这样的环境,找寻自己生活的方式,“让自己保持清醒,也为了挣钱养活自己”。杜尚最初出现在艺术视野中,是《布兰威尔的风景》,这是一幅印象主义画作,这时的他似乎并没有找到自己的主导方向,仅仅是为了生活,或者仅仅是一部作品。之后,战争爆发,杜尚越加不适应这样的生活环境,他决定离开巴黎去纽约找当时的艺术家评论家帕奇,去纽约将画作都卖掉,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自由,摆脱“社会性画家”的束缚。直到《下楼的裸女》出现,杜尚的艺术似乎才找到了他自己的道路。传统静物艺术的突破、视网膜美感的冲击,为杜尚打开了走向最终辉煌的大门。二、杜尚的艺术辉煌1916年,一个美国画商看到了杜尚的作品《下楼的裸女》,并约定“每年给我一万美元,包下我在一年中做的所有东西”,但杜尚拒绝了,这时的他已经有了一个自由艺术家的底气,接近30岁的他“已经足够成熟来保护自己”,更有能力决定自己将来。杜尚的心灵鸡汤给了笔者很多启示,他的“自由”令人羡慕,积极面对生活的勇气,同时他没有因艺术家与富人的区别抱怨社会,反而觉得“帮助艺术家是富人的美德”,用平和的心态面对艺术与社会的对立,从某种侧面的角度给富人参与艺术以正当的理由。在此,笔者并不会大量介绍杜尚在艺术
《语录杜尚》——解读杜尚的内心世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