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玉米(玉蜀黍、苞米、苞谷、玉茭、棒子、玉麦、珍珠米);学名:Zea mays :maize、corn;俄名:кукуруза日名:トゥモロュツ第—节慨述一、玉米生产的意义是优良的饲料、主要的工业原料和优质的粮食作物。近年玉米生产发展很快,在全世界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和小麦,居第三位,全世界生产的玉米籽粒有70%—80%作为饲料,10%—15%作为工业原料。10%—15%食用。特点:高产作物,适应性强,分布广,从赤道到北纬50°、南纬42°,从沿海平原到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均有玉米种植。用途多,增产潜力大。优良饲料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综合利用,玉米不仅是粮食作物,又是经济和饲料兼用作物,全世界约有3/2玉米供作饲料。玉米籽粒易消化,营养价值高,一般2—3kg籽粒可产生1kg肉,,。是畜牧业发展的支柱饲料。营养丰富玉米籽粒能量高,脂肪含量约4%,并含有较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加工成多种主、副食品。玉米脂肪中富含亚油酸(50%以上),对心脑血管、糖尿病有防治作用。还富含谷氨酸、维生素E、硒、镁等微量元素,对防癌、延缓衰老有一定作用。工业原料工业原料玉米可制成数千种有价值的工业品,主要有玉米淀粉、玉米油、玉米酒精等。即使雄穗和花丝也可供医药上应用。因此,玉米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极重要地位。二、玉米的起源和分布1、起源起源于墨酉哥,秘鲁也已有四千年的玉米种植史。自从l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后,1496年将玉米带到西班牙,大约在15世纪下半叶,逐渐在世界各大洲传开。2、我国玉米的栽培历史玉米传入我国的年代和途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来自西北陆路,从麦加经阿拉伯中亚细亚传入我国的西部再到内地各省;或者是从麦加经伊斯兰教徒入印度,再传人我国西部,先在四川等地种植,故有“玉蜀黍”之称。另一种是传自东南海路,由沿海省份,然后才传到内地各省。玉米在我国的栽培历史不到500年,由于它高产、稳产、营养丰富而受到重视,、我国玉米的分布东自沿海诸省,西至青海、新疆,南自海南省,北至黑龙江省的黑河都有栽培。玉米生产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种植制度等,全国可划分为六个玉米区,即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和青藏高原玉米区(表4—1)。主要产玉米的省份为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新疆等13个省(区),其他省、自治区种植较少。三、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1、生产概况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道,1986年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家,种植面积最大的前5个国家依次是美国2800万hm2(%), (%),(%), (%)和印度590万hm2 (%)。玉米公顷产量最高(种植面积在100万hm2以上)的前5个国家依次是美国7485kg,法国5820kg,前南斯拉夫5265kg,罗马尼亚4710kg和阿根廷3705kg。世界上最高纪录达到23220kg。我国近年也有了很大发展,1988年和1989年全均亩产超过4500kg的省市有吉林6150 kg、辽宁5250kg、山西4800kg、内蒙古4605kg、江苏5535、北京5160kg、山东4950kg、宁夏4560kg和上海6645kg。有些高产地区大面积亩产达到9000~11250kg,春玉米和夏玉米高产纪录均超过吨粮。第二节玉米类型及形态特征一、类型及品种(一) 类型根据籽粒形状和结构分类,玉米属中只有一个栽培种(学名为zea mays L.),染色体数2n=2x=20。按照籽粒形状、胚乳性质与有无稃壳,将玉米分为以下九个类型或亚种。我国栽培最多的是马齿型和半马齿型,其次是硬粒型、粉质型、糯质型、甜质型、爆裂型、甜粉型、有稃型等只有零星栽培。1、马齿型(zea mays L. indentata strurt) 植株高大,果穗呈圆柱形,籽粒长扁平,粉质淀粉分布于籽粒的顶部及中部,两侧为角质淀粉,成熟时粉质的顶部比角质的两侧干燥得快,因而凹陷成马齿状。籽粒有黄、白等色,不透明,品质较差。马齿型品种产量较高,但需肥水较多,增产潜力大,我国载培最多。2、半马齿型(zea mays L. semindentata Kulesh) 又名中间型,这是硬粒型与马齿型的杂交类型。植株、果穗的大小、形态和籽粒胚乳的性质都介于硬粒型与马齿型之间,籽粒黄白色。最明显的特征是籽粒顶部凹陷,深度比马齿型浅。3、硬粒型(zea mays sturt)果穗多呈圆锥形,籽粒园形、坚硬饱满
玉米介绍 .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