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作为一种高雅而纯粹的语言艺术,是对语言极为讲究和精巧的运用。诗歌之美,不仅源于它所传达的内容,也表现在它所呈现的形式上。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诗歌语言的建筑美是美通往生活的传播渠道,在终极价值的层面上通常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如果说外在的形体结构美如同一座高大建筑物的主体结构的话,那么,内在的结构美则是构成这座高大建筑物的一雕栏、一砖瓦的形态美,以及这雕栏、这砖瓦等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和谐美。一、外在的结构美(一)视觉上的“建筑美”中国的诗歌之所以异彩纷呈,是源于其富有灵气与美感于一体的表达方式,在诗的组织结构和形式上对人产生了视觉上的美感冲击和碰撞。美的事物都有一种宜人的形式,这种宜人的形式在诗歌领域就是外在的“建筑美”,如一座大楼的布局设计,一首歌曲的旋律,一座高山的挺拔雄伟等等。诗歌构建是需要对语言进行认真审度和细致规划的。海德格尔曾经指出:“诗是一种创建,这种创建通过词语并在词语中实现。”这里突出和强调的是诗歌构建的重大意义。诗歌构建不是平常的组合,而是符合审美表达规范的形式表达,是诗人对日常语言的审美发觉和诗意再造。塑造语言的诗性空间,与建筑上的美学存在很大的关系。所谓诗歌视觉上的“建筑美”,王力先生曾有过与此相关联的阐述:“总起来说,古典文论中谈到了语言形式美,不管是在对偶方面或者其他方面,都是在多样中求整齐,从不同中求协调,让矛盾统一,形成和谐的形式美。”对于形式美外在结构与内在节奏的认识,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玛克斯·德索认为,在原始艺术的几何图形中,“那种对称与和谐的持久性所产生的愉悦在原始人的艺术意图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能力自然并非天赋,而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获得的。(二)外在结构美的表现诗歌的外在结构美是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待诗歌的外在形态。大致说来,主要表现为整齐美、对称美与错综美。而对于近体诗,则主要是整齐美与对称美,在此基础上古典诗歌的图象诗歌也在空间序列的变化上巧妙编织着各种独特的美学形式。如下所述: (1)方形诗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古典诗歌的整齐、规矩、对称、起承转合在这首绝句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粗看像一个正方形的方块,形式上有与北京城里的四合院建筑颇为相似的审美特色,积淀着中国人对中和美学的追求;细看,犹如用28个兵士组成的方阵,间架匀称有力,比例均衡和谐。(2)宝塔诗花,花深浅,芬葩凝为雪,错为霞莺和蝶到,菀占宫遮已迷金谷路,频移玉人军芳草欲陵芳树,东家半落西家愿得春风相伴去,一攀一折向天涯这首张南史所作的诗歌《花》,分行书写,将增多之字扩向两侧翼,就形成特殊的形状,使一般诗歌书写后出现的长方块状的格式焕然一新,使人赏心悦目。造型特点像塔身自下而上逐渐缩小,似阁楼分为若干层。云南傣族的竹楼是典型的干阑式建筑,其空间组织也与宝塔式诗歌相似,非常灵活多变,结构紧凑和谐,显得细腻舒展而又玲珑秀丽。再如: 一轮明月照九州西瓜葫芦绣球虱子无处留不用挽头光溜溜净肉球这首诗形容的是秃子或光头的,说得生动形象而又俏皮。形式上是上宽下尖,每句字数依次递减,这种倒塔状的诗歌结构新颖,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实际上就是一些塔状建筑在湖中倒立的影子的形态,惟妙惟肖。(3)回环诗天长芊接芊水草映舍平对川芳障莲碧破解连环之后可得两首诗,其一: 天长接水映平川, 水映平川障碧莲。川障碧莲芳对舍, 莲
汉语诗歌语言的建筑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