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品质要正视“不能说的秘密”要抓住学生的心,大学本身必须实事求是。学生选择大学就像挑选恋爱对象一样,不只看中学校的优点,还要包容学校的缺点。这样,学校和学生才能维系感情。不久前,上海大学发布了《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报告》(以下简称《质量报告》),《质量报告》中不仅罗列了该校的成绩,更为难得的是指出了五大亟待改进的问题。而在去年10月,应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39所“985工程”大学发布的《质量报告》对自己赞誉有加,甚至有些大学给出满分的评价,在几千字报告中却对现存的问题避而不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进入21世纪,中国大学在国际高校竞争中越来越边缘化,客观真实的评估报告将是大学品质提升的阶梯。自我批评有多难中国高校林立,为什么目前同类“211工程”院校中,只有上海大学一家敢于跳出来揭开“皇帝的新装”? 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告诉《中者,面对着优质生源频频流向境外高校的现状,采取暴露短处、自我加压是一条符合上海大学本科生培养规律的路子。“要抓住学生的心,大学本身必须实事求是。”他用了一个比喻解释“揭短”的行为,“学生选择大学就像挑选恋爱对象一样,不只看中学校的优点,还要包容学校的缺点。这样,学校和学生才能维系感情。”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别敦荣认为,上海大学有勇气承认并向社会公布自身缺点,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有勇气公开问题,也有办法、有资源解决问题。不敢公布自己的短处,中国大学又在心虚什么? 储朝晖表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因素导致国人容易接受赞誉,抵制批评,揭短容易与损毁声誉相联系,从而造成高校里正常的批判很难开展起来,而实际上,“正常的批判是学校发展的激励机制。只有基于客观标准,既有赞誉,也有批判,赞誉才有价值”。长期以来,中国高校服从行政标准,导致专业标准边缘化,用行政标准去判断一件事,主要是问责于行政队伍中的负责人,而事实上,产生问题往往不是一个人的责任。大学校领导不轻易揭短,也是为了少生事端,免受责任追究。别敦荣补充,一些学校教学质量报告主要由教务部门撰写,涉及其他部门较少,一旦“揭短”可能造成校领导对教学部门有一些不好的看法,影响大家的情绪。质量报告应该书写什么中国大学问题颇多,但却作为“不能说的秘密”集体失声于质量报告中。那么,真正意义上的质量报告又是怎样? 储朝晖认为,公办大学由纳税人出资兴办,因此质量报告的根本性定位是要对纳税人有所交代,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基本规则是客观、真实。“承担800项国家重点科研任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200多项,拥有发明成果40余项……”面对着花团锦簇的科研成果报告,高校似乎忘了大学的主角是谁。“一所名校最后被世人谨记的是该校培养出来的大师,或是该校有很多位大师执教。”叶志明说,“除非是解决推动人类进步的重大科研,不然科研总是先于人被忘却。”“真正的报告应以‘人’为中心。”据储朝晖介绍,国外大学在撰写质量报告之时,所有的问题都是围绕着“人”发生的变化,以及学校对人成长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而中国大学的质量报告动辄提及科研、校史,较少围绕着育人的主题展开。不仅把主角变成了配角,高校还刻意地把质量报告书写成“天书”列举了一大堆数字,却让人摸不清数字背后的含义。储朝晖指出,中国高校的质量报告过分注重量的表述,缺少
提升大学品质要正视“不能说的秘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