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江学派姚江学派[编辑]姚江学派,中国儒家学派的一支,成形于明朝中晚期,创始人为明代大儒王守仁,故姚江学派亦称阳明学派,但略有不同于日本后来之阳明学派。因王守仁出生于今浙江余姚,余姚境内有余姚江(亦称姚江,舜江或舜水),故名。姚江学派之学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后来阳明学成为日本显学。思想家黄宗羲在其著名的学术史著作《明儒学案》中著有“姚江学案”。,1学派创始人,2学派代表人物,3学派代表著作,4学派主要学术思想,5影响,6评论学派创始人[编辑]主条目:王守仁姚江学派的创始人是明代大儒王守仁,王守仁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之一,其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是《传习录》,由其门人所辑,在中国及日本都有很大传播。王守仁也是一位教育家,其生前教学活动遍及浙江,贵州,江西等区域。王在世时门徒众多,上至明廷重臣,中有地方官员士绅,下至贫民百姓农民商贾。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以“师承地域为界”,将阳明学派分为浙中王学、江右王学、南中王学、楚中王学、北方王学、粤闽王学、泰州学派等。王守仁因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讲学,故世称为“阳明先生”,他的一系列讲学活动促进了儒家思想在平民中的传播(包括他自己的思想);他在贵州的讲学活动亦很大促进了当时当地文教事业的发展。黄宗羲认为,“姚江之学,惟江右为得其传,......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王亦以军功政事著称于世,故其亦集政客和军事家于一身,著名的军事活动有三平江西匪乱,平宁王叛乱,平两广少数民族起义,挽救了明王朝的统治。学派代表人物[编辑]明代:,王守仁,学派创始人,钱德洪,王守仁的学生,王龙溪,王守仁的学生明末清初:,朱舜水1,黄宗羲(亦属“浙东学派”、“浙东史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该学派知名学者较多,另有徐爱、薛侃、朱节等七十余人。学派代表著作[编辑],《王文成公全书》共三十八卷,《传习录》,《大学问》等学派主要学术思想[编辑],“心即理”,“心外无理”和“心外无物”提出并阐发天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此说亦属主观唯心主义。王守仁在“格物”论上与朱熹有很大分歧,王认为“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致良知”“致良知”与王守仁的格物新说有较大联系(逻辑关系),因王守仁认为“正物即正心”,故其认为“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鉴于王守仁较为详细的阐发,“致良知”说也有道德伦理学说的一面。,“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程朱理学偏重“知”,认为“知先于行”;宋朝的永康学派,永嘉学派则偏重于“行”,而王守仁倡导“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人人皆可成尧舜”姚江学派认为,即使是像街头巷尾的平民百姓,市井江湖买卖的商贾那样处在社会底层的人只要通过不懈的学习实践,也能成为尧舜那样贤明的圣贤。对此说的阐发为王学及儒家思想在平民间的进一步广泛传播起了很大作用,儒家思想进一步世俗化。,“君子之学,唯求其是”讲的是做学问的道理。,“士农工商业异道同”此说亦被称为“新四明论”。士农工商,古谓四民;此前儒家盛行“社会地位”高低位序为士、农、工、商,作为“工”和“商”,他们的社会地位是比较低的,王守仁认为士农工商只是“职业”分工2不同,但他们的“道业”是相同的,他第一次把工商阶层的社会
姚江学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