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了解纳溪区民俗文化教学过程:一、中国纳溪民歌中的"滚板山歌"“太阳出来嘛一点红喔,那月亮出来哟都像弯弓喔,那星星啦出来喔都悬吊吊哎,那雷公忽闪哟闹哄哄。”走在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将军村的乡村道上,不时会听到从田间地头传来的山歌,幽默、诙谐且形象生动的歌词,让人忍俊不禁。这便是纳溪民歌——滚板山歌。滚板山歌震天吼纳溪民歌独具特色,而纳溪民歌中的滚板山歌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所谓滚板山歌,即是以连续的短句,用连说带唱的方式,节奏明快地进行演唱。这里的连说带唱不是指说一段唱一段说唱分开,而是指“说”就是“唱”,“唱”寓于“说”中,这也成为纳溪滚板山歌的显著特征。“第一次听村民唱滚板山歌是在下乡插队时,那场面现在都还记忆犹新。”纳溪区文化馆馆长曾令雄介绍说。1970年,年轻的曾令雄在乐登公社(现在的天仙镇将军村)插队,当地会唱山歌的农民很多,那时候都是集体劳动,大家集聚在田地里,边干农活边亮开嗓子唱山歌。满山遍野山歌此起彼伏,动人心弦,大家干起活来就更觉有劲。滚板山歌一人唱,众人和,清唱无伴奏,歌词都是人们在劳动中有感而发。当地有个叫牟二爷的,薅秧歌唱得最棒。其石包腔、老鹰腔、大河腔运用自如,还能见子打子,随机编词,且高音过人。薅秧歌须一人领,众人和,牟二爷自然就成为领唱者:“(领)大田薅秧稗子多,(合)哟,依哟哟嗬嘿,(领)扯了一窝又一窝,(合)呀嘿嘿哟依哟……”看见田坎上走来一俊俏的姑娘,牟二爷马上随机编词:“对面走来个花姑娘,脚上穿的花花鞋,身上穿的花衣裳。”众人和:“哟哟依哟嘿。”看见稻田里的秧鸡,也唱,而且逗趣,“大田插秧行对行,一对秧鸡来歇凉,中间捡到秧鸡蛋,晚上按倒秧鸡娘。”唱山歌俘获美人心“大河呃,涨水嘛,起漩涡呃,你看那情妹妹,好心伤呃,想留我情哥哥吃晌午,又怕那米筛做门呃,眼睛多呃哟……”滚板山歌里的情歌,表达方式朴素、生动、幽默、风趣,颇具画面感和形象感。关在书房里的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出“米筛做门眼睛多”这么生动的比喻来,这一首首情歌也成就了一对对有情人。天仙镇将军村老农陈开才,是唱滚板山歌的代表人物之一。陈开才自小酷爱民歌,听人唱一遍山歌就能记住,他会唱的民歌不计其数,并能自创歌词。1958年,四川音乐学院教授郎毓秀到将军村采风,对陈开才进行了指点,使他唱歌的技巧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年三月三,当地首次举办民歌节,陈开才登台演唱,技压群雄,一举夺冠。从此,陈开才会唱山歌的美名在当地传开了。陈开才的老伴周帮勋,当年是将军村的一枝花,村里的年轻人个个都喜欢,但她痴迷唱山歌,对在民歌节上一展歌喉的陈开才另眼相看。陈开才对周帮勋也心仪已久,经常在周帮勋房后放牛、砍柴时唱上一段山歌,周帮勋便躲在门后偷听。动人的山歌终于打动了美人的芳心,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如今,两人已年过花甲,对山歌依旧一往情深。《撵野猫》的由来说到滚板山歌,不能不提《撵野猫》,《撵野猫》是滚板山歌里最具代表性的曲目。2004年在第五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手邀请赛上,由泸州四位男歌手演唱的《撵野猫》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和声结构和诙谐风趣的表演征服了评委获得金奖。那么,《撵野猫》是怎样在众多的山歌里发掘出来的呢?1958年深秋,泸州师范学校音乐教师王建中等人到纳溪大里、龙车等地搜集、挖掘、整理民歌。一天上午,王建中一行正行走在乡间,猛然听到山间传来阵阵明快、高亢的
纳溪区民俗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