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拿来主义看山记是山不是山还是山.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拿来主义看山记是山不是山还是山《拿来主义》看山记:是山,不是山,还是山作者陈菲教学《拿来主义》,领着学生钦佩鲁迅先生的认识深刻、比喻生动形象、语言辛辣讽刺,读着,赞叹着,讲着,拔高着,直看成一座巍峨大山,让人仰视。在一路赞歌声中出现了卡带,在概括“拿来主义”的观点时,学生起了冲突:有的说鲁迅先生讨论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有的说是古代文化遗产,有的说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我之前没思考过这个问题,一时之下就用教参的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说法搪塞。教师的权威加上教参的权威一时也把争议弹压下了,课堂仍顺利进行。课后我惴惴不安,这个风波的背后有什么情况和问题。将文章理了理,自己的确迷糊了。文章整体上谈中国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问题,可为什么作者谈怎样实行拿来主义时却用了“大宅子”“鸦片”“烟枪”等中国古代文化的东西,为什么教参也说是讨论古代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于是查阅手头资料,得知,“文革”结束后,《拿来主义》第一次出现在中学教材,本次教参附录的徐中玉《创新必须择旧》文,持“对待古代文化遗产”观点,是作者在华东师大讲现代文学课程时对鲁迅作品的解读,1983年收入《鲁迅遗产探索》~曾编入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影响颇大。又查,《鲁迅作品教学初探》(山东师院聊城分院中文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第一版)持“对待外国文化”观点,并批驳了“对待古代文化遗产”说。《鲁迅研究》1984年第5期盛文庭撰文《拿来主义论证的有关问题》进行质疑和阐释。再查历年教材,编者的意见除以上两种,还有一种意见是兼容两者,认为是讨论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和中国古代文化遗产,还有一种在和稀泥,说是谈论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其看法也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再细比较近年的不同版本教材,倪文锦所编中专教材旗帜鲜明地持“对待外国文化”观点,而人教版高中现行教材的编者,不知是无意,还是畏难,还是别有深意,竟没有表明自己的观点。经一番爬梳,我确信这个结论:文章是讨论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但仍不能解惑:为什么不同时期、不同版本、不同人对同一篇文章的解读,会有较大差异的判断呢,再次教学此文,便先进行教学前测(课堂讲析前的预习及测评,以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抽样让学生列出文章思路的提纲。发现程度较好的学生能看出是对外国文化实行拿来主义的。可见,立足研读课文,中上等的学生凭自学基本能正确认知。于是心中一凛,以往“以己昏昏”的直搬教参、没有自己真实解读的教学,导致的是人家本来有些“昭昭”却最终被传授得“昏昏”或不知所昏。程度较好的学生能够辨识出拿来的对象,那么为什么这些年的编者解读和教参解读却莫衷一是呢,看来,还是文章本身有问题,是文章的论点表述不够周全、不够鲜明。杂文大家鲁迅先生会犯这种错误码,他这里是这种错误吗,仰视的大山动摇了,我开始重新审视阅读,以平视的眼光分析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孙绍振《名作细读》提倡经典文本解读中要“寻找缝隙”,从文本中表现出来的形式、结构、语言、情感、思想等方面的不一致之处深入文本肌理。对《拿来主义》,我也开始了“寻找缝隙”,渐渐发现了诸如造词费解、过渡重复、段内层意复杂等可能是问题的问题。这些思考和发现,怎么用在课堂上,不用,太可惜了这些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火花。要推动能自主解读出“对待外国文化”的学生再对后文的比喻及论点产生怀疑,要引导迷茫中的学生放大自己的疑问

拿来主义看山记是山不是山还是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xc6688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1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