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业组织结构与国际分工模式的变化——兼论日本制造业对华直接投资的新动向张捷内容提要:本文考察了日本制造业组织结构和国际分工模式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制造业形成了基于产品构造和要素禀赋差异的二元分工模式~这种模式将整体型构造的专用产品保留在国内~通过精益生产方式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将模块型构造的通用产品转移到东亚~利用该地区的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本文还分析了在中国经济崛起的影响下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新动向及其市场导向趋势对上述二元分工模式的影响。关键词:日本制造业系列组织国际分工对华直接投资一从“倒微笑曲线”谈起日本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制造业强成萧条”中,日本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趋于下降,但制造业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依然不容低估。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2003年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日本为24%,%,%,%。而且,(即制造业某部门每增加1单位产值,),。日本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始终高于所有产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虽然在经济萧条期徘徊不前,但近十年来也出现了明显的回升(参见表1)。此外,日本工业制品占出口的比重高达94%,在发达国家中高居榜首。表1发达国家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比较(%)制造业所有产业1990—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4年2000—:美国劳工部:《劳动统计》;OECD:《经济展望数据》。与其他产业相比,日本制造业能够在长期萧条中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从本源上看,这与日本作为“物造民族”的国民文化及其“制造立国”的政策导向不无关系。众所周知,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中流行所谓“微笑曲线”的概念,即在制造业的价值链中,中游的制造和组装环节的附加价值较低,上游的研究开发和下游的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的附加价值较高(参见图2—1)。但日本经1経済産業省『2006年版ものづくリ白書』、18頁。2同上书,第19页。济产业省2004年12月对日本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问卷调查却发现,%,然后依次是销售(%)、售后服务(%)、开发及设计(%)(见图1)。也就是说,对于日本制造业(尤其是机电、汽车等组装类产业)的企业来说,其价值链是一个“倒微笑曲线”(参见图2—2),制造和组装等生产环节依然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这一令人惊讶的结果表明,与过去一样,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仍然集中在生产制造能力上,这一点与长于研发和营销的美国企业差异很大。那么,除了“物造文化”的影响外,日本企业何以在后工业化时代继续保持强大的制造优势呢,%%%制造,%开发,设计,%%研究0%10%20%30%40%50%图1日本制造业企业利润率最高的业务环节资料来源:経済産業省『2006年版ものづくリ白書』。附加价值附加价值高高组装研发设计售后服务零件生产销售零件生产销售组装研发设计售后服务低低上游下游上游下游图2-1制造业的微笑曲线图2-2日本制造业的倒微笑曲线二日本制造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和基于产品构造的国际分工日本企业在制造环节得以保持较高收益的秘诀大致有两点:一是通过独特的产业组织和供应链管理(SCM),实行小批量多品种的精益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不仅降低了库存,提高了生产和流通效率,而且能够灵活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二是实行以产品构造和要素禀赋为基础的功能性国际分工,将不需要采用精益生产的产品或工序转移到低要素成本的国家或地区,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笔者认为,日本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其独特的产业组织结构——系列(keiretsu)组织(企业之间)和生产现场的团队作业方式(企业内部),这两方面的结合形成了以全面质量管理(TQM)和准时生产制(JIT)等为代表的精益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的基本功能是通过信息和知识的共享来节约协调成本及交易成本,它使日本企业在结构复杂、零部件专用性强、上下游工序之间需要保持密切协作关系的组装类产品上形成了强大的竞争优势。这类产品在工程学上被称为整体型构造(integralarchitecture)的产品,如汽车、精密机械等。必须指出的是,精益生产方式(尤其是JIT)与系
日本制造业组织结构与国际分工模式的变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