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白居易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2、体会文中语言之美;3、朗读全诗,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二、过程与方法:1、熟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2、学生合作积累文言知识;3、合作探究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和作者情怀;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文中作者的感情倾向;领悟作者情怀。教学重点、难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诗歌的主题。教学方法:论探究法,分析鉴赏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唐宣宗写过一首《吊白居易》,诗中写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说他这两首诗的广泛影响。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三、写作由来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四、,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回眸(móu)粉黛(dài)骊宫(lí)霓裳(nícháng)临邛(qióng)鼙鼓(pí)仙袂(mai)衣钿(diàn)千乘(shang)钗擘(bò)马嵬(w?i)阑干(lán)绰约(chuò)、杨爱情历来是文人喜欢的题材,像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都
长恨歌+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